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華媒:漢字在日本愈顯“優越”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09-08-28 00:02:49  


  中評社香港8月28日電/日本新華僑報網27日登文,講述了漢字在日本的演變歷史。文章說,日本漢字的改革之路,並非一帆風順。日本漢字曾受到各種限制,幾度瀕臨被扼殺的境地。漢字受到的批評主要是筆畫繁多、難認難寫,不利於普及教育和使用不方便。然而,隨著計算機科技的發展使漢字獲得了新的生命力。

  文章摘錄如下:

  漢字自唐朝傳入日本後,曾被奉為“正政之始”、“經藝之本”並一直以漢書作為官方語言。即使作為日本文體的“平假名”,也是由漢字草書衍變而成。但明治維新之後,在“脫亞入歐”的思潮下,漢字“繁雜不便”﹑“落後廢止”之論潮起潮落,幾度瀕臨被扼殺的境地。

  日本文字改革運動始自明治時代。它以前島密提出“漢字廢止之議”為發端,提倡模仿西洋各國採用表音文字,制定新文法,但未獲政府采納。1923年日本公布了1962字的“常用漢字表”和 154字的“簡體字表”,試圖通過限制並在以後逐步減少以達到用假名替代漢字的目的。

  1946年日本政府頒布《常用漢字表》和《現代假名用法》,試圖限制漢字的使用。但漢字已深植於日本文化之中,終使“廢除漢字論”偃旗息鼓。進入上世紀90年代,隨著計算機科技的發展使漢字獲得了新的生命力。

  日本由於率先解決了方塊字編碼基準﹑輸入難題與開發應用,促使了漢字編碼標準字數的不斷增加,也反證了漢字其實是世界上最為實用、最有效力和方便的一種文字。

  1996年,日本頒布了除《常用漢字表》之外的《表外漢字字體表》的試行方案,並聲明“這是法令、公用文書、報紙、雜誌、廣播電視等一般社會生活中,使用表外漢字的依據”。

  該表收納了明治以來傳統的印刷字體共34138字,事實上意味著除常用漢字外,日本已為使用全部漢字開放“綠燈”。

  日本漢字的改革之路,並非一帆風順。遙想當年,日本漢字曾受到各種限制,更遭到廢除威脅。漢字受到的批評主要是筆畫繁多、難認難寫,不利於普及教育和使用不方便。 


【 第1頁 第2頁 】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