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 
香港邊緣化論令人心惶惶 學者反駁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09-09-21 00:54:22  


香港中文大學教授、珠三角問題專家伍鳳儀指出,珠三角未來將繼續通過香港吸引外資。(中評社記者攝)
 
  十年樹木 百年樹人 ―― 香港“軟件優勢”難被超越

  赤裸裸的經濟數據,為香港敲響了第一記響亮的警鐘。多年來,廣東省GDP如坐直升機般攀升,1997年僅有約香港GDP的60%,2003年首次超越香港,2008年達35696億人民幣,已然超越香港一倍多。

  這些數據對香港意味著什麼?無疑是危機感。廣東後來居上,香港憂心仲仲,怕有朝一日將被遠遠拋離,以至於最終被珠三角地區邊緣化。

  段樵直言,香港大可不必如此悲觀。他指出,論及城市競爭力,不可僅看GDP,更要看“軟件”,尤其是服務業和人才。這些配套,珠三角地區未必能在短期內跟得上。

  “十年樹木,百年樹人。香港具有長期人才優勢。”段樵指出,香港在現代會計師訓練、工程管理、行銷廣告、高管人才等諸多方面,具有巨大的優勢,在服務業上,也能做到跟外資“無縫接軌”,而這些都是內地一時半刻(甚至在一、兩代人的時間內)難以全面提升的領域。因此,在未來很長一段時間內,香港仍將是一個“不可或缺”的平台,在“金融、貿易等領域,30年內區域中無可替代”。

  珠三角將繼續通過香港吸引外資。另一位珠三角問題專家伍鳳儀,向中評社記者解釋了這種論述背後的理論基礎:2008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克魯曼於90年代提出“核心周邊體系”(Core-Periphery System)的設想,段樵和伍鳳儀用多年來收集的珠三角發展數據,印證了這個模型。香港為區域“核心”,珠三角則為周邊體。大量數據證明,香港這個“核心”具有吸引外資、向周邊地區輻射散發的效應,離核心越近的地區,吸引外資的能力就越大。未來若干年,香港仍可與周邊城市優勢互補,發揮引資功能。

  至於香港有危機意識,段樵認為其實沒什麼不好,卻不必有“窮途末路”之憂。香港奉行自由市場經濟,不能像內地那樣大刀闊斧地進行改革,只要能發揮獨特優勢,就不存在被邊緣化的問題,不過好勝心別太強,無需方方面面爭第一。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