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旺報:跨越政治對立的歷史認識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09-10-25 11:23:45  


  中評社台北10月25日電/台灣光復節,已經越來越冷清,越來越乏人慶祝與紀念,原因無它,政治與歷史的糾葛使然。 

  旺報評論指出,關於光復節的爭議,至少有三個面向。一是如何評價“光復”前的日本殖民統治,二是如何評價“光復”後的國民黨統治,三是更敏感複雜的大陸與台灣在歷史與政治上的關係。 

  前兩個面向的爭議,其實就是關於台灣“去殖民化始於何時”的爭議。有人認為,國民政府接收台灣,台灣回歸祖國懷抱,自然實現了從殖民統治下解放的目標。但也有人認為,國民政府接收台灣,只是換了新的外來統治者,台灣依舊“淪陷”。 

  這兩種看法,各有其破綻。前者將尷尬的面對從二二八事件、白色恐怖到國民黨威權統治下造成的諸多政治社會矛盾。必須承認,許多台灣民眾對於“光復”缺乏熱情,少有歡欣的“解放感”,主要源於此。一些學者提出,要重視轉型正義的問題,其合理性也在於此。 

  後者想把威權政體與民眾的矛盾解釋成民族壓迫,卻往往難以自圓其說,也把絕大多數毋須替國民黨惡政負責、甚至同是專制受害者的“外省族群”推到了對立面。只有原住民族有充足的理據來批判“外來統治”,只可惜在以漢族為主的歷史論述中,始終難聽到原住民族的聲音。 

  此外,為了反對新的“殖民者”,這種論述竟轉而與舊殖民者結盟。如同一位綠營學者在反省獨派論述時所說的,台灣民族主義選擇與保守右翼的殖民日本結盟,而非跟主流的、反殖民的日本結盟,也無法發展出自主的日本論述。1949年來台灣的“外省人”原本和1945年以前的台灣人有著相似的追求民族解放、反對日本侵略或殖民的渴求,如今卻由於政治力的操作,往往無法相互理解與對話,實在是一大憾事。 

  其實,歷史問題固然龐雜,不過不同立場的人,如果都站在“以台灣為主,對人民有利”的角度,平和交流對話,未始不能形成大致的相互理解與共識,這也是台灣未竟的歷史課題之一。 

  隨著兩岸關係的緊密化,台灣將不斷面對另一套歷史論述,也就是大陸方面的中華民族大一統史觀和“台灣自古是中國神聖領土”的說法。迄今為止,這套論述對多數台灣人來說始終缺乏足夠的吸引力。“中華”與“台灣”本未必互斥,“自主”與“統合”也未必矛盾,前提是建立在自主、平等的基礎之上,而不是基於任何神話傳說或者力量壓服。


    相關專題: 兩岸新局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