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中時:馬政府應調整ECFA宣傳戰略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10-02-11 08:27:47  


馬英九(中)9日在“總統府”召開“‘總統’報告:兩岸經濟協議”記者會,馬英九親自說明簽訂ECFA(兩岸經濟合作架構協議)的理由,澄清外界疑慮。中央社
  中評社台北2月11日電/馬英九在二月九日親上火線,以電視現場轉播的方式,向人民解說兩岸經濟合作架構協議(ECFA)的種種面向。但是,在聽完馬英九的賣力演說之後,若干媒體的評論是:人民感受到馬英九的誠意,但似乎並沒有因為統帥親上火線而增加其對ECFA的認同。 

  中國時報社論指出,由於馬英九個人的演講風格著重說理與邏輯細節,這樣的內容較易說服理性閱聽人,卻會使感性閱聽民眾感到沉悶。但問題是,大家都認為政府最需要說服的對象,似乎就是重感性的一群。也正因為如此,“經濟部”前一陣子才有“請顏清標出馬”的念頭。馬政府要強化ECFA政策的民意溝通,當然是對的事;但是究竟要採取什麼策略、什麼宣傳主軸去完成這樣的民意溝通,則是要慎思明辨、謀定而後動的。以下,則是我們對此事的看法與建議。 

  截至目前為止,朝野對於ECFA的政策攻防,很顯然地,是民進黨在攻、國民黨在守。所謂“攻”,是指民進黨拚命指陳ECFA簽署後,會有哪些產業受衝擊、這些產業會有多少人可能失業、台灣與中共經貿往來密切會有多少被裹脅的風險、ECFA簽署後農民生活會如何困難等。所謂“守”,是指國民黨拚命在保證不會這個不會那個、失業者會給予輔導、轉業者會施予貸款等等。 

  簡單地說,民進黨是在訴諸“恐懼”,強調簽了ECFA的種種負面後果,而國民黨則是在呼籲“不要恐懼”,政府會做好甲、乙、丙種種防範。但是,當政府不斷強調會做好甲、乙、丙時,就等於間接承認了民進黨恐懼訴求的正當性,在本質上就處於劣勢。此外,恐懼訴求不需要證據,只要人民心裡害怕就成功了;但是“不要恐懼”的訴求卻需要不斷舉證其甲、乙、丙種種措施會有效果。然而ECFA還沒簽,產業衝擊也尚未發生,現在要舉證未來政策必然有效,當然十分困難。馬政府之所以一路在挨打,就是因為政府一直是處在一個無法自我舉證的戰略守勢。 

  社論認為,政府與其要說明簽署ECFA的好處,不如大力宣傳“不簽ECFA的壞處”。事實上,民進黨執政八年,東亞經濟整合一步步在擴張、台灣的貿易優勢一點一滴在流失。在東協加一或加三逐漸成形之後,台灣已經處於一個“坐以待斃”的困局,其GDP的萎縮甚大,研究機構早有估算。這樣的局面若不改善,台灣十年之後就會古巴化、朝鮮化。馬政府應該要把不簽ECFA突破困局的愁慘結果,用明顯的數據或文字向台灣人民呈現,告訴大家“民進黨鎖‘國’的恐懼”。不簽ECFA,就等於持續民進黨帶來的鎖“國”恐懼。 

  馬英九另一項該做的策略調整,就是要讓贊成ECFA的產業、廠商、企業家挺身而出,為這個政策辯護、講話。如所周知,簽署ECFA對少數產業有衝擊,但是對絕大多數產業有利。既然如此,為什麼這些得利者不出來舉雙手雙腳贊成呢?為什麼聽到那些受衝擊的人大聲疾呼,就沒有企業出來回應呢?以金融業為例,島內幾家金融負責人平時的新聞不是背信就是洗錢,幾乎沒有對台灣社會盡任何社會責任,而ECFA若能使他們擴張地盤、增加利潤,他們有百分之百的義務對未來的受衝擊產業提出協助與認養計劃,絕對沒有冷眼旁觀的道理。馬政府若能想辦法把這一群受益但沉默的社會大眾拉近來共同努力,這個輿論戰就容易多了。 

  請各個受益產業共同為ECFA發聲,一方面固然是因為他們是受益者,且最了解產業的內涵,但另一方面也讓民進黨體會到,他們所面對的敵人是台灣的整體經濟,而不是國民黨政府。先前,ECFA似乎只是馬英九個人的政見、是“內閣”財經部會的主張。但是,在各產業全面發聲之後,ECFA就該是一個社會公益的議題。先前,民進黨批“總統”、罵部長可以毫無顧忌。但既然是社會整體議題,當局就該把數百個受惠產業一字排開在民進黨面前,看該黨要如何對全台產業開罵。 

  社論最後說,前述的主張整理起來很簡單,就只有兩句話:“戰略要攻守易位”、“宣傳要產業出頭”。與其在戰術面主帥親征勞師動眾,何不考慮一下戰略面的調整呢?


    相關專題: 兩岸新局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