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 
華人青少年在葡萄牙的生存狀態報告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10-02-28 00:15:05  


  
  在華人社會,一個文化意義上的“家庭”的支柱建立於父輩和子輩的關係上:“子輩在年輕時依靠父輩撫養,父輩指望自己年老之後獲得子輩的贍養。”在遠離家鄉的外國,華人移民在教育下一代子女的過程中遇到了另外一個兩難困境:一方面,華人移民父輩在追求更好的生活質量的同時,希望自己的子女能夠得到更廣闊的發展空間;另一方面,華人移民的父輩在這個過程中產生了一種恐懼,害怕子女變為地道的“葡萄牙人”的同時,遠離了“養兒防老”的傳統家庭思維紐帶。

 “青春期”是一個近代才開始受到關注的概念。在上世紀 80 年代出生的中國人在獨生子女的政策中成長,因此那一代人的青年文化有其重要的一面。總的來說,當代中國青少年的自由時間非常非常少,因為競爭太激烈,時刻都要學習、工作在壓力之下。在中國學習生活過兩年的人類學家 Irene繼續分析道,當父母離開家鄉到國外打工之後,孩子們被交托到祖父母或叔伯阿姨家裡,直到讀完書,再出國來到父母身邊在家裡工作,但是父輩心中最希望的還是自己的子女能夠通過教育和高等培訓獲得社會上的聲望。
  
  遠離世界
  
  22 歲的華人小夥子 Haiyong 在里斯本科技學院就讀信息科技專業,他的葡萄牙朋友們為他改了個地道的名字 “Hugo”:“我住在 Benfica 那裡,住家就在我家店鋪隔壁,和其他華人移民差不多。我來自浙江,父母原本是農民。這裡的華人移民有百分之九十都是從那裡出來的。”在課間,記者隨著他走過學院的走廊,來到一間電腦機房。 Hugo 說:“我最近兩年的時光都是在這裡度過的。第一代葡萄牙華人移民中基本上沒有誰會在這裡讀大學,而當時我讀完高中之後還在猶豫是否繼續讀書,但是後來還是決定上大學吧。在葡萄牙,絕大部分的青少年都會幫家裡打工,我們已經習慣了工作。
  
  Hugo 在 1999 年來到葡萄牙,當時年僅 12 歲。回憶起那段適應期,他認為最困難的還是交流問題。“真是非常艱難,我覺得自己遠離了這個世界。很多華人孩子都要經歷這個階段,大部分因此而輟學。”
  
  這位華人大學生當年用了差不多三年的時間才將葡語鍛煉嫻熟,但是直到今天,在編寫課程論文的時候,他還會覺得存在一定的困難。隨著語言能力的提高, Hugo 開始進入身邊本地葡萄牙人的朋友圈子,結伴去電影院、打電腦遊戲、衝浪。之後他在互聯網上與其他更多的年輕人建立社交關係:“我的女朋友生活在 Alentejo,是在網上認識的。”記者問到,如果對方不是華人女孩,父母會同意你和一個葡萄牙女孩結婚嗎?“這個問題嘛,我有點擔心。我不想討論這個問題行麼。”在未來發展的方面, Hugo 表示選擇了留在葡萄牙而不是去到美國進修,因為他喜歡面對熟悉的事物,這會讓他感到舒適。有時候, Hugo 會反問自己:“讀這麼多書值得麼?如果我自己開一家三百店或者餐館,可能會賺得更多。”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