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邵宗海:讓兩岸政治談判回到“49年的中國”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10-03-04 15:11:36  


  中評社香港3月4日電/台灣中國文化大學中山與中國大陸研究所教授兼所長邵宗海今天在聯合早報發表文章說,中共今年1月下旬海恊會理事會議與對台工作會議同時在北京舉行,台面上了解的信息,是中共積極應對兩岸經濟合作機制的建立、兩岸文化交流恊議的推動、以及對大陸各省市一級領導目前過於密集訪台的規範。但是隨即中共中央總書記胡錦濤在春節期間南巡福建,發表對台灣人民的有利談話,並重申對台灣人民的承諾,卻讓外界嗅到不尋常的政冶信息。這樣一連串的現象,很難讓人不跟下面的一些可能發展方向產生聯想: 

  一、兩岸關係即將進入“和平發展”的階段,爭取台灣民心必須貫徹“寄希望於台灣人民的方針”,特別在兩岸尚有岐見與矛盾的地方,設法直接向台灣人民說明。

  二、北京在台北的窗口是馬英九以及執政的中國國民黨,馬英九在民調支持度日益下降,國民黨在幾次縣市長及“立委”補選均有挫敗,影響所及,讓2012年大選充滿不確定的變數。北京開始有憂慮與緊迫感。

  北京當然希望與台北盡快進入“整合”,但那必須先有部分政治議題搬上台面,才能讓兩岸有所“契合”。可是政治談判所涉及的“一中原則”與“台灣政治定位”,仍是目前兩岸最有岐見與矛盾的地方。胡錦濤在2008年最後一天,針對《告台灣同胞書》政策發表三十周年紀念的集會上,發表了《攜手推動兩岸關係和平發展,同心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六點看法。就是希望對兩岸一些問題的不同看法,提供一個疏解的方向。

  談話中特別強調“大陸和台灣儘管尚未統一,但不是中國領土和“主權”的分裂,而是中國內戰遺留並延續的政治對立”,是定調兩岸的現狀。另外提到“為了有利於兩岸談判,可以就在國家尚未統一的特殊情況下的政治關係展開探討”,是要替兩岸相互定位找出方向。

  體會胡錦濤談話的精神,又能兼顧目前北京與台北的關注所在,筆者建議:是否兩岸同意若有政治談判,包括正式結束中國自1949年以來的內戰狀態,不妨“回到1949年當時中國的狀態”。因為當年10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雖已建政,但“中華民國”仍是法理上的中國政府,只是南遷到廣州,而且許多外國政府駐華使節也將大使館遷到廣州。雙方雖然互不承認對方合法性,但並沒有脫離“一個國家”的範疇。

  這種分裂雙方仍處於“一個國家”的說法有其意義,因為若以當時背景為主,基本上符合北京一直強調的“一中原則”與“主權不可分割的立場”。例如德國談到統一,必然會說要回到虛擬的1945年“德意志第五共和”一樣,表示有個完整“主權”的假象可以框限。

  另一方面,這也是對台北的一種保護:一是1949年它仍是法理上的中國政府,另一則是台北得以合理的使用“中華民國”的“國號”。

  張亞中教授在《兩岸主權論》一書中,曾經對“回到1949年當時中國的狀態”提供了下列的探討:他提出“同一性理論”,指分裂國的一方與原被分裂國為“同一”(identity),具有完整的國際法人格地位。用在中國問題上,即“中華民國”或中華人民共和國兩者間有一個與1949年以前的“中國”為“同一”,具完整的國際法人地位。

  將兩岸拉回到“1949年的中國”,試圖從那時開始分裂的內戰狀態作一結束,一方面這樣兩岸的政治談判不是“領土與“主權分裂”的再造,而是“政治對立”的畫下句點;另一方面也能使得兩岸各自願意用的國號代表一個國家裡兩個政府,從對立走向和解,有其意義。


    相關專題: 兩岸新局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