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第8頁 】 
中國話語60年變遷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10-04-14 00:03:42  


 
  1990年代:民間話語日漸喧囂

  1992年,鄧小平南巡講話後,進一步改革開放成為既成事實,湧動而來的經濟大潮,以摧枯拉朽之勢衝擊著舊秩序。發展才是硬道理、讓一部分人先富起來、下海經商、恭喜發財等話語搖身變成了時代的最強音。市場經濟的洗禮,個體生存的需求,不可抑制的物質欲望,徹底驚醒了全民烏托邦的迷夢。隨之而來的是自我意識高漲。語言和話語開始斷裂,日漸喧囂的民間話語,聲音漸起漸響、漸多漸強,並開始假精英之口,滲入公眾媒體得以廣泛傳播。

  當年火爆一時的王朔小說,就是這一時期語言和話語方式變異的代表。他以解構虛假、躲避崇高為己任,將草根的胡同土話、強橫的大院習語和流布全國的宏大空疏的政治詞匯攪拌在一起,以混不吝的姿態,迎著主流話語的刀鋒而上,在白刃及膚的瞬間,總能靈巧地閃避,踐行“玩的就是心跳”。他以“誰比誰傻多少”逆向構建自信,他“一點沒正經”地教育“孩子”:“街上全是壞人,他們都叫你學好,好自個使壞”,借以痛詆時弊,排遣社會轉型期價值觀混亂帶來的惶惑和憤懣,在贏得普遍共鳴和會心一笑的同時,也引起了許多把持了話語權而生恐滑脫的“精英”的嫉恨和恐慌,蔑稱其為痞子。

  這一時期草根話語,則需借民間藝術的形式,才有機會在社會主流媒體上呈現。以趙本山為代表的東北民間說唱藝人,融合了話劇手段衍生出來的小品及其演化軌跡,就是一個典型的例子。早期趙本山的表演,根植於民間和市場,源於底層生活,生機勃勃,充滿草根智慧。其表達方式,多為揣著明白裝糊塗,常常在裝瘋賣傻中夾槍帶棒,不乏譏諷的鋒芒,民間話語權和話語方式靈光乍現,廣受歡迎。及至其登上了壟斷話語強權的春晚,雖然表演技術日漸精進,但表演內容則日益變質。

  歷經20年,以自輕自賤、踐踏弱勢,由高粱而強梁,以粗鄙慰藉精致,已經是趙本山小品的典型話語方式。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第8頁 】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