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月23日,日本首相鳩山來衝繩縣向民衆道歉時,經過一幅要求他信守諾言的抗議標語。 |
分析
鳩山為何選擇“食言”
政治家食言並非新聞,但鳩山這次的失信於民,後果卻很嚴重:地方政府不滿,在野黨發起攻擊,執政黨聯盟面臨分裂,一片討伐之聲讓他的首相之位岌岌可危。但多位專家認為,妥協是日本執政的民主黨在權衡利弊後做出的“兩害相權取其輕”的選擇。
美國堅持這次決不給面子
表面上看,普天間是一個機場搬遷的問題,實際上反映著日美戰略關係的調整。清華大學國際問題研究所副所長劉江永告訴本報記者,鳩山上台後,想改變自民黨時期一味追隨美國的政策,建立和美國對等而緊密的關係。比如,他向國民披露美日之間的核密約,停止自衛隊在印度洋為美國軍艦供油的行動,要修改普天間基地搬遷協議等。
“其他的美國可以容忍,基地問題上美國絕不讓步。”劉江永說,普天間基地是美國在東亞地區最重要的基地,在美日同盟關係占有重要地位。美國要進一步保持對日本的控制,所以在這個問題上態度十分堅決。
中央黨校國際戰略研究中心研究員林曉光說,普天間基地的搬遷涉及到美國在東亞地區的戰略調整和兵力配置。對美國而言,日益發展和強大的中國是美國亞太布局最重要考量,不會輕易根據日本提出的要求做出調整。此外,美國希望美日同盟關係是穩定的,不能因為政黨更迭發生變化。
“國家利益”大過面子問題
林曉光認為,民主黨在競選期間為了上台,才許下讓普天間遷出沖繩的諾言。但從在野黨變為執政黨後才發現,傳統的日美同盟對於“國家利益”非常重要。失信於民固然沒面子,但國家利益比給選民的承諾重要,所以最終還是向美國妥協。
特別是近來朝鮮半島局勢和亞洲局勢,比如韓國“天安”艦事件,讓鳩山政府看到和美國保持同盟關係的重要性。某種程度上,日本中央政府也在利用“天安”艦事件去證明,美軍駐扎在沖繩是必要的,也以此向地方當局說明,對美國的妥協是必要的。
即使從民意的角度看,鳩山的選擇也未必大家都反對。林曉光表示,從沖繩來看,大概反對和支持者各占一半,但從日本本土來看,很多人是支持日美同盟關係的,並不希望美軍基地遷出沖繩。
被迫妥協是民主黨丟車保帥
日本《新華僑報》總編輯蔣豐認為,失信於民對於鳩山個人聲譽和首相之位會有影響,但可能不會動搖民主黨的執政地位。
“一方面,民主黨的直接對手自民黨陷入了四分五裂,不能與其叫板。另一方面,日本政壇現在可謂是小黨林立的戰國時代,他們還沒有進入到合縱連橫的階段,形成一個強大的在野黨與民主黨競爭。”蔣豐說,就算民主黨在參議院選舉中敗北,在眾議院中還是占據著絕對優勢的席位。在這種情況下,即使鳩山為此事引咎辭職,也不會影響到民主黨的執政地位。
下定決心盡早從困局中抽身
5月底是鳩山為解決普天間事件設置的時間。此前一直打太極的他,也確實在期限內交出了答卷。林曉光表示,儘管這份答卷答得不好,但鳩山這樣做有兩個考慮:一是在結束這件事後可以全力準備7月份的參議院選舉;二是鳩山希望把日美關係處理好後再去處理日中關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