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 
基地搬遷致鳩山內閣“地震”面臨解體危險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10-05-29 09:42:55  


 
  “基地經濟”糾結沖繩人

  不是所有的沖繩人都希望普天間美軍基地遷走的。在沖繩生活了20多年的張險峰對記者說,其實在沖繩,可能有一半的人對美軍基地的存在持容忍態度,因為他們知道沖繩的經濟在很大程度上是依賴於基地的。只不過媒體對於這些“沉默”的人群報道很少,把焦點都放在了呐喊的反對者身上。

  太平洋戰爭中,沖繩是日美間的重要戰場,戰後被美國“托管”,直到1972年才返還給日本,但這裡一直是美軍在西太平洋重要的軍事基地。沖繩回歸後,日本政府為了彌補美軍基地帶來的影響,投入了大量資金在當地進行基礎建設,同時每年撥給沖繩一大筆“基地補償金”。有數據顯示,這筆撥款幾乎占到了沖繩收入的一半。公司職員濱本昭告訴本報記者,如果所有美軍基地都遷出,沖繩會失去這筆補助,經濟發展會受到不小的影響。

  對於和美軍基地直接相關的人來說,利益的得失更明顯。首先是軍用地主階層。普天間基地大部分土地產權歸周邊一些居民所有,他們被稱為“軍用地主”。美軍每年要為此支付約60億日元(約6139萬美元)的地租。日本學者新崎盛輝說,和普通地相比,軍用地使用費十分高,在沖繩回歸時政府就把地價提升了5倍,此後一路看漲,現在已經是回歸時價格的6倍。雖然美軍租地的費用實際上是日本政府來買單,但如果基地遷走了,“軍用地主”就失去了一大筆收入。

  同時,美軍基地為很多沖繩人提供了就業機會。張險峰告訴記者,目前在美軍基地里工作的日本人大概有9000多人,擔任的職務從餐廳廚師到基地的警衛憲兵,他們可以享受到相當於國家公務員的待遇。“基地的工作很搶手。有時招聘幾百人,報名的會有上萬人。沖繩的失業率本來就比日本本土高,基地遷走的話,這些人的就業是個問題,” 張險峰說。

  “基地經濟”是沖繩無法回避的問題。

  (感謝沖繩華僑華人總會和沖繩縣中國留學生會對本報採訪工作的協助)

  資料

  普天間軍事基地

  1945年,美國陸軍在沖繩的“宜野灣村”建立了一個簡易機場,供B-29轟炸機起飛攻擊日本本土,這是普天間軍事基地的雛形。

  二戰結束後,由於沖繩地處遏制中國和蘇聯的前沿,美軍在冷戰期間多次對普天間基地進行擴建和整修。上世紀90年代初,這裡成為擁有2800米混凝土跑道、多座機庫、修理廠、倉庫和後勤通訊設施的現代化基地,占地4.8平方公里。

  1995年,發生在該基地的美軍士兵強暴少女事件引發大規模的反基地運動。日本中央政府迫於壓力,從上世紀90年代後期與美國協商基地遷移事宜。

  2006年,日美就普天間基地遷移問題達成了協議,決定將基地的機場功能遷到沖繩縣名護市邊野古的施瓦布軍營地區,在當地填海建造兩條跑道,美國海軍陸戰隊的部分駐軍遷至關島。

  2009年,民主黨黨首鳩山在競選期間承諾把普天間基地遷出沖繩,引發美方不滿。美國總統奧巴馬當年11月訪日後,日美設立了普天間基地搬遷問題部長級工作組,進行了多輪磋商,但立場難以協調均無果而終。

  2010年5月,日美政府就搬遷方案基本達成一致,以鳩山妥協告終。鳩山表示,考慮到維持日美信賴關係的重要性,普天間機場仍將遷至邊野古,但會採取填海造地以外的施工方式。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