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第8頁 第9頁 第10頁 第11頁 】 
儒學能為文明對話提供什麼?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10-06-01 00:08:00  


 
  “會通”一詞正式出現在《易傳.系辭上》。原文是:“聖人有以見天下之動,而觀其會通,以行其典禮。”“會通”精神是我國古代哲學包含的基本精神之一。

  它有三個特點。第一,“會通之學”善於互相討論、交流,相互吸收、提高,既能看到其他學派與自己學派的不同點,又能看到其他學派的長處。第二個,他不排斥域外的思想文化,而是力求了解他,並吸收它的優長處,以與本土文化相融合。第三,中國古代思想善於融會、吸收各門具體學科的成果,並使之上升到理論高度,反過來影響各門具體學科的發展。

  我國人文學術工作者面臨的一個歷史責任,就是在學術研究和文化建設方面真正做到中外會通與貫通。在吸收外來文化方面,很久以前有一種提法,就是“中學為體,西學為用”。20世紀八十年代為了矯正這種提法的不足,有學者提出“西學為體,中學為用”。這兩種體用關係使我們在吸收外來文化上一直存在著將中西文化分割開來甚至對立起來的局限。今天,我們在維護世界文化多樣性的前提下,有必要消除這種體用關係的對立,真正實現民族文化與全人類優秀文化(不僅是西方文化)的有機融合,實現文化上的體用合一和中外貫通。

  李學勤(清華大學歷史系教授):近幾年來我一直在強調,孔子是集大成者。他繼承古代的傳統。清華簡裡面也有很多東西,反映儒學集中了兩千年甚至更長時期的歷史積澱。

  在近幾十年來,我們這一行在觀念上有一個很大的變革,就是特別強調中華文明從來就是一個多地區、多民族的文明。這點過去沒有注意到。考古工作開始的時候,就是在中原地區,從安陽的發掘做起,一直沒有出華夏這個圈子。只是到了改革開放,全國各地的考古工作、田野工作大量開展,才逐漸地認識到了,燦爛的中華文明,是由各個民族各個地區共同締造的。我們的文明,本來就是一個多因素多源、多線的發展。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第8頁 第9頁 第10頁 第11頁 】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