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阿育王塔考古有重大新發現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10-06-12 00:10:42  


 
  佛教考古與舍利文化學者汪海波在接受採訪時表示,在唐代以前,瘞藏舍利主要使用的是盠頂盒,而以制工精巧的小型金棺銀椁瘞埋舍利的做法,始自唐代,在唐代中晚期非常流行。此次阿育王塔內發現了這兩種瘞藏方法。兩套金棺銀椁的瘞埋方法很特別,但並非獨有,唐長慶四年(824),潤州刺史李德裕用兩套金棺銀椁瘞埋了兩組舍利,其中一套中的10顆舍利正是從上元縣(今南京)長幹寺阿育王塔的21粒中取走的,另一套盛放的是原藏於上元縣禪眾寺舊塔基下的舍利。一般而言,北方的金棺銀椁,尺寸要大於南方,例如與南京長幹寺差不多同時期考古發現的山東兗州興隆塔鎏金銀棺,長度達到48厘米。不過他對金棺銀椁還有更多的期待,因為南朝梁武帝在長幹寺瘞藏的不僅有3顆舍利,而且還有佛發和佛爪。

  專家稱,長幹寺前身並非建初寺

  此次發掘的長幹寺阿育王塔,出土於明代大報恩寺遺址內,此前有專家稱,其前身為中國南方最早的佛寺建初寺,並被廣泛報道。然而南京大學歷史系夏維中等在《江蘇社會科學》撰文認為,這是一種誤讀。一個明顯的證據是在鎮江甘露寺地宮碑文中,李德裕稱在移至鎮江前,曾將長幹寺的21顆舍利移至建初寺,很明顯二者是兩座不同的寺廟。

  夏教授在文章中還記載了一起“疑案”:據唐初著名僧人釋道宣記載,當時長幹寺已經荒蕪,草深人稀,惟有惡獸出沒其中。而長安城日嚴寺內藏有舍利,據說是隋煬帝楊廣從長幹寺取出遷去的。後來釋道宣果然從日嚴寺挖出3枚舍利、1枚佛爪和數十根白發。然而江南不少高僧眾口一詞,堅決否認,稱聖物仍在長幹寺,並屢有神異。因此釋道宣只得稱“年歲綿遠,後人莫測”。

  根據碑文可以確定,該銘文作者是當時金陵能仁寺的住持圓覺律師德明,碑文中有“言告中貴,以事聞天,尋奉綸言,賜崇寺塔”的文字,可以證明可政大師在建塔和瘞藏舍利時得到了朝中權貴的支持。而這位可政大師,正是從長安終南山移奉玄奘大師(《西游記》中唐僧的原型)的頂骨舍利至長幹寺,並建塔供奉;複建了揚州西北五里蜀岡上的大名寺塔,在恢復了長幹寺後,還在別人的資助下開業了天禧寺(前身為長幹寺)義井。根據史料記載,在其恢復長幹寺前,極有可能已經得到了李德裕移到建初寺的感應舍利。
 
  (文章來源: 新華日報)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