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台工商時報:ECFA給台灣帶來機會與挑戰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10-06-30 10:20:57  


ECFA的簽署,只是兩岸經濟合作漫漫長路的一個開端。
  中評社台北6月30日電/在重慶舉行的第五次“江陳會”,昨天順利簽署具有歷史性意義的“兩岸經濟合作架構協議”(ECFA),並確認了早期收穫清單,兩岸經貿從此正式進入“制度化合作”的新時代。展望未來,在經貿合作的基礎上,雙方可望逐步累積互信,進而建立穩固的“和平發展”架構,以實現兩岸共同利益最大化的真正“雙贏”局面。

  台灣工商時報社論說,對於兩岸ECFA的水到渠成,我們要表達樂見其成與高度期許的心情。 但是,我們也注意到, ECFA的簽署,只是兩岸經濟合作漫漫長路的一個開端。未來的執行落實工作,乃至於後續協議的協商簽署,仍需要雙方當局繼續堅持“尊重現實”、“照顧彼此”、“追求互利”、“關注民生”等良好精神,使ECFA的效益,能成為支持兩岸關係穩健發展的“頂樑柱”。特別值得強調的是,台政府當局應確實掌握兩岸ECFA所帶來的契機,使台灣經濟再次脫胎換骨、轉型升級,以實現第二次的經濟起飛。這是ECFA簽署後,民眾普遍最關注的焦點課題。 

  嚴格說來,ECFA對台灣經濟而言,既是難得的“再發展”機會,但它也帶來新的挑戰。如同海基會董事長江丙坤本次出發前往重慶時所言,ECFA協議的屬性是“有予有取,有攻有守,有優勢也有劣勢”。換言之,ECFA的效應具有兩面性。但是,台政府當局如能儘量“揚長避短”,當能充分發揮ECFA的正面效益,並盡量減少它的負面作用。 

  為了“擴大機會,減少挑戰”,社論認為台政府當局應強化下述三項施政重點: 

  第一,全力提升在大陸市場的占有率。ECFA的最大效用,是使台灣部份商品得以在減免關稅的有利條件下,進入大陸市場。另方面,也使台灣部份服務業,得以在大陸開展業務。這是即時可見到的好處。但是,此“利多”能兌現多少,還要看台方業者在大陸內部的行銷通路是否通暢,商業模式是否具有競爭力。如果欠缺這些優勢,則空有ECFA的條文,實益亦不大。因此,政府有必要就這方面,立即展開調查,以查找不足,並採取措施加以補強,必要時應與大陸當局協商,排除大陸的“非關稅障礙”,以協助台業者迅速提升市場占有率。 

  第二,密切配合產業政策。在未來的兩岸後續協商中,台政府一定要以產業發展政策作為主要參據。就台方要著重發展的產業類項,應爭取大陸開放市場,以增強其發展動力。另就台方已無發展條件的產業類項,則可對大陸開放市場。放或不放,一定要有一套“產業政策理則”,不能且戰且走、隨機辦事。更不該受制於拉升短線“政績”之考量,那會破壞台灣產業的一盤好棋。 

  第三,強化研發創新。ECFA簽署後,台灣馬上會面對大陸廣大市場的“磁吸”,以及大陸商品大潮入台的“攻勢”。在這兩方面的壓力中,台灣經濟產業體系若要繼續前行發展,必須更加倚重研發創新。換言之,台灣產品的品項、品質、品級,乃至服務部門的經營手法,必須不斷推陳出新。這是未來台灣經濟的主要出路,也是台灣能與大陸長期合作、互補、對接的基本要件。因此,政府主管部會應在近期內,推出新的強力措施,以誘導業者大力進行研發創新。 

  對照上述三大方向,可以發現本次江陳會簽署的早期收穫清單,確有“美中不足”的情況。該清單的優點,在於照顧到廣大中小企業,也惠及分散各縣市的產業,並兼顧了農漁民的切身利益。它可以說是一份“充滿庶民經濟色彩”的早收清單,但相對上,它並未盡量納列台方外銷大陸的強項商品,也很難從中看到台方產業發展政策的軌跡。換言之,它雖直接照顧到經濟社會的基層,但卻明顯忽略台方主導發展的“重點產業”。由於這是兩岸雙方首度協商的成果,可以看做是一件“試驗產品”,因此,對其不足之處,不必加以苛責,反倒應對雙方談判人員付出的辛勞,加以慰勉。

  社論最後說,提出上述問題的目的,是期盼台政府當局能細心總結首次談判的經驗,以在後續的協商中,逐步調整到相對完善的程度。無論如何,這次的簽署ECFA及早收清單,著實是兩岸雙方的一件大好事。相信所有民眾一致希望未來會更好。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