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 
推廣普通話與保護方言不矛盾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10-07-27 00:15:16  


 
  近日,廣州市市委副書記蘇志佳以接受媒體採訪的形式,對“推普廢粵”之爭給出了“官方說法”。蘇志佳表示,廣州市委、市政府從來就不曾有過“廢除粵語”、“弱化粵語”的想法。在建設國家中心城市以及弘揚嶺南文化的過程中,推廣普通話與保護方言不但沒有矛盾,而且還可以相得益彰。

  蘇志佳指出,我國是多民族、多語言、多方言的人口大國,推廣普及普通話有利於增進各民族各地區的交流,有利於維護國家統一,增強中華民族凝聚力。粵語作為嶺南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與嶺南戲曲、音樂、飲食等息息相關,不僅不存在“廢粵”的可能,而且對於本土優秀文化的保護和弘揚向來是黨委和政府的重要工作內容。

  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廣東省委書記汪洋不久前也告誡:“嶺南文化不要斷送在我們手裡。”

  有專家認為,近年來,隨著廣州經濟社會迅猛發展,越來越多的外省人在廣州定居,成為“新客家人”。而隨著廣州市中小學教育的普及與居民教育程度的提高,目前大部分廣州人都能通曉普通話。普通話和粵語並用,在不同場合使用不同語言,已經成為廣州人的生活方式。推廣普通話與保衛粵語,不是“非此即彼”。推廣普通話,是要實現的“語文現代化”;而“保衛”粵語,是保持文化的多樣性。普通話和粵語播音時長之爭,背後是文化多樣性和統一性相融合的問題。

  有網友一針見血地指出,這場“粵語存亡”之爭,人為放大了粵語與普通話的矛盾對立,過度解讀粵語的存亡去留,不僅僅是一種情緒化的媒體誤導,更是一種偽文化保護主義。

  其實,無論是“推廣普通話”、還是“保衛粵語”,“粵普之爭”的背後是對嶺南文化式微的恐懼和對本土文化保護不力的擔憂。有學者認為,廣東作為經濟大省,但文化建設差強人意。隨著香港、澳門的回歸,北風南吹,粵語及其文化正逐漸退出主流,不再成為流行文化的風向標。年輕人不再以說粵語、帶港台腔為時髦。改革開放以來出現的文化優越感不複存在,這場爭論也就應運而生。

  在正確看待這場爭論的同時,我們也需要看到,隨著現代化、城市化、工業化進程的加快,人員流動的頻繁,越來越多的方言正面對著退化甚至消亡的危險,地方傳統文化有離人們漸行漸遠的趨勢,這確實也值得人們深思。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