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 
孝行當下 中國孝文化要轉型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10-08-01 00:06:21  


  中評社北京8月1日電/首屆“銅鑼灣杯”孝文化征文大賽已於7月1日正式開啟,歷經數千年歷史積澱的孝文化,將通過這種方式,煥發出新的生機,為構建當代和諧社會提供寶貴的思想資源。同時,這也將促使我們站在時代的高度,遵循科學發展觀,以一種自覺的批判意識來面對孝文化,揚其精華,去其糟粕,實現向社會主義孝文化的轉型,成為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的重要一域。

  一

  孝自舜帝的“孝感天下”,至今已有4000多年,中國人從來都講孝。孝具有永恒性。但孝作為道德行為,又總是隨社會的發展而變化的。舜帝當年面對父輩的虐待逆來順受,曾感動天下。在他之後1000多年的孔子卻對這種“愚孝”提出質疑,提出要“父慈子孝”。這對唐虞之時的孝德來說無疑是一種“淡化”,但對後世孝德延續來說卻是一種貢獻。

  挑戰同樣存在於當今。傳統孝文化,面臨著工業化的衝擊,社會開放,生產發展,科技革命,時代節奏日益加速,現代理念崇尚創新,小農經濟讓位於社會化大生產,這使得誕生於農耕時代、習慣於千年不易的孝文化的穩定性受到了衝擊,面臨著城市化的衝擊。在現代工業化與城市化進程中,人口流動與遷移加劇,大量農民從本土、從鄉村向城市流動,使得前輩人曾擁有的經驗,曾經的“安土重遷”,故土難離的觀念,以及包括“父母在不遠游”的古訓,失去了現時的依據,面臨信息化的衝擊。年輕人接受新信息快捷,這使得以往那種依賴上輩經驗,向長輩學習的“前喻文化”的現象極大改觀,有了上、下兩代人互相學習或者老一代向年輕一代的學習,這意味著傳統孝文化正發生轉變。

  故此,傳統孝文化如欲與當代社會相適合,與現代文明相協調,保持民族性,體現時代性,必須選擇發展,實現嬗變,予以更新。傳統孝文化有著明顯的封建糟粕,其單向盡責的“愚孝”等保守性內容應予否定。但在擯棄其落後部分的同時,應使獲得改造的孝文化回歸文明社會之中,並居於主流地位。在習俗社會向理性社會發展時,要轉變思維方式;主張代際公正,不薄今人愛前人。無論是人的生存需求還是發展需求,凡對社會資源的占有、分配,不應單純以感性因素所左右,而應以理性思維來處理兩者關係,實現社會保障,以代際公正獲取代際雙贏。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