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黃俊傑:儒學是海峽兩岸文化交流的平台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10-08-03 14:29:59  


  中評社台北8月3日電/台灣大學人文社會高等研究院院長黃俊傑今天在旺報發表文章說,人類歷史的第三個千紀元,是一個全球化的時代,更是一個文明對話的新時代。中華文明、猶太基督宗教文明、佛教文明、伊斯蘭文明都在相互激盪中密切互動,頻繁對話。就海峽兩岸而言,經歷了60年的分治,21世紀海峽兩岸邁向和平的根本基礎在於文化的互動與交流。 

  台灣像交響曲與羊皮紙 

  文章說,在中華文化圈中,台灣極具特殊性。台灣在地理上位於地球最大陸塊歐亞大陸與最大海洋太平洋交叉之處,既是中國大陸之外最大的漢民族所居的島嶼,又是近代中西文化激盪的場所。在漢人移民進入台灣以後,四百年來台灣歷史的發展過程中,台灣既像是一首交響曲,但又像是中古歐洲的一張羊皮紙。數百年來的台灣固然是以漢文化作為它的文化基礎,但是卻不斷地吸納各形各色的非漢文化。在整個大中華文化圈中,台灣的歷史發展與文化積澱,如海納百川,最具有多元性與多樣性。 

  在台灣文化的交響曲中,漢文化及其價值理念一直是台灣文化的基調,傳統漢文化中的儒、釋、道思想,構成台灣人基本的價值系統。從政治角度來看,戰後台灣思想的發展深深地受到政治力的滲透與支配,外來思潮在進入戰後台灣時,常常為了適應當時政治情勢而有所調整,甚或被查被禁,難以廣泛流傳;而作為中原文化思想主流的儒家思想,在戰後台灣政治脈絡中,也因為成為官方意識形態而受到相當的扭曲。其次,再從經濟的角度來看,由於戰後台灣經濟的快速發展,資本主義化之趨勢日益明顯,所以導致思想文化領域的運作邏輯,深深地受到經濟領域運作邏輯的支配與轉化。在市場經濟運作邏輯主宰各個領域的狀態之下,思想文化領域也常常服從市場經濟的運作邏輯,從而使最近幾十年來的台灣文化日趨市場化與商品化。 

  漢文化是底盤無法拔起 

  文章說,在這種政治力與經濟力對文化與思想深刻滲透的歷史背景之下,“儒學在台灣的發展”就成為極具指標性的現象。在“傳統/現代”拉鋸之下,儒學是傳統文化的主流思想;在“中原/台灣”的對照架構之下,儒學深具中原文化之色彩;在“本土/國際”的文化激盪之中,儒學又是源遠流長的本土人文思想體系。由於儒學傳統具有強烈的“經世”內涵,它在中西新舊各種思想與文化交互激盪的台灣這個島嶼,勢必與現實政治及文化情境產生強烈的互動。 

  在最近60年來的大中華文化圈中,台灣最值得慶幸的是免於大陸上從1966年至1976年長達十年的動亂,所以,傳統中華文化價值,尤其是作為生活方式的儒家價值,在台灣保存較多,傳統中國人的待人忠厚、處世和睦、樂天達觀等美德,在台灣社會中都處處可見。雖然近十餘年來,隨著台灣快速的民主化以及權力結構的巨變,曾經出現所謂“去中國化”的不幸發展,但歸根究底,漢文化傳統畢竟仍是台灣社會與文化的底盤,不會在短期內被撼動,更不可能被連根拔起。 

  文章說,政治領域在現代台灣,基本是一種利益衝突與交換的場域,而不是道德的社區。但是,在台灣民間社會中,儒家傳承的價值理念,仍深入人心,台灣的各大佛教團體,推動儒家價值理念更是不遺餘力,使傳統價值理念普及於常民社會之中。在21世紀海峽兩岸的交流與互動之中,台灣所保存的傳統價值理念及其生活倫理,尤其是儒家的價值理念,仍將繼續發揮它的作用,為未來開創新局。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