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展廳裡陶寺遺址出土的一塊瓦片,則“洩露”了堯舜當年的生活信息。專家說它出自宮殿區,背面有泥,周邊有白灰邊勾縫跡象,因此判斷其為宮殿屋頂上的板瓦,陶板瓦解決了建築屋頂外裝修技術上的漏雨問題,開創了古代歷史上建築用瓦的先河,不過也有專家認為它是磚。
中國社科院山西考古隊隊長何駑介紹,文明形成的核心標誌,體現在考古上就是證明國都的存在。國都應當具備宮殿區、王陵區、城墻、大型禮制建築區、官營手工業作坊區、普通居民區等,“山西陶寺遺址具備了上述所有功能區劃要素。在4200年前的陶寺,社會組織已經進入到國家階段。”
陶寺字符尚不能肯定早於甲骨文
展櫃裡是一件殘破的陶質扁壺,很不起眼,然而“這是迄今發現的中國最早的文字”的說明牌彰顯著它卓爾不群的身份。
扁壺上有兩個紅色字符。仔細觀察,字符有筆鋒,似為毛筆類工具所書。其中一個字符形態酷似甲骨文和金文中的“文”字,多數學者認定為“文”字,沒有太多異議。但在扁壺背面還有一個紅色的字符至今仍無定論。其為上下結構,上為圓角方框,似象徵著城;中為一橫線,似象徵著地平線;下部形似一人做跪拜樣。另外還沿扁壺殘器斷茬邊緣塗了一圈紅色,說明是在扁壺殘破後描繪與書寫的。對這個字符,目前存在很多種解釋,如“命”、“易”、“堯”、“邑”、“唐”等,爭論很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