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 
權力平衡:咸豐臨終對清政安排的大漏洞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10-08-20 10:07:47  


咸豐皇帝
  很多人認為當皇帝是天下第一美差使,但對於歷史上的咸豐皇帝來說,可謂是福沒多享,難沒少受,算得上是一個知名的苦命皇帝。也許是過多的磨難,才能這位少年天子過早的離開了人世,由此也引發了晚清政局的極大動蕩。

  1861年7月16日,也就是咸豐十一年的六月初九,這一天是咸豐的31歲生日。在這個盛夏的三伏天里,在折騰了整整一天後,身體已經十分虛弱的病皇帝咸豐終於在晚上大戲開唱後支持不住了,本是戲迷的他,丟下大臣們,獨自回宮了。

  過完31歲萬壽節的咸豐,在生日後臥病不起。七月十六日的下午,咸豐突然昏厥,值日的大臣們都預感情況不妙,當晚誰也不敢散值回家,他們都在行宮外靜靜地等待,並暗自揣測著今後的政局變化。

  當晚的子初三刻(即晚上11點45分左右),咸豐蘇醒過來,他看起來還算神智清楚,但這只是臨死前的回光返照而已。隨後,咸豐用微弱的聲音傳諭,將宗人府宗令、禦前大臣、軍機大臣等召入寢宮,他要在他最後的時間里履行最後一項職責,那就是為大清王朝解決皇位繼承人和未來大政安排的問題。

  這個問題,咸豐想了很久,但他當時已經沒有力氣去跟大臣們解釋,他甚至連拿筆的力氣都沒有。但大臣們請咸豐用朱筆親寫遺囑遺命的時候,咸豐只能口述,命在場大臣們代筆書寫。

  趁著清醒,咸豐用最簡潔的語言口述了兩道諭旨。第一道諭旨是:“咸豐十一年七月十六日,奉朱諭:皇長子載淳,著立為皇太子。特諭”;第二道諭旨是:“咸豐十一年七月十六日,奉朱筆:皇長子載淳,現立為皇太子,著派載垣、端華、景壽、肅順、穆蔭、匡源、杜翰、焦祐瀛,盡心輔弼,贊襄一切政務。特諭”。

  “咸豐十一年七月十六日,奉朱諭”這句,其實是大臣代寫時添加的,咸豐真正口述的是“皇長子載淳,著立為皇太子”和“著派載垣、端華、景壽、肅順、穆蔭、匡源、杜翰、焦祐瀛,盡心輔弼,贊襄一切政務”這兩道有實質性的諭旨。這兩句話極為的簡單明確,足見當時情況的緊迫倉猝。

  咸豐十一年七月十七日(1861年8月22日)卯時(即早5點至7點之間),熱河避暑山莊的煙波致爽殿西暖閣中,咸豐駕崩,苦命天子終於走完了他短暫的一生。

  咸豐崩逝後,載垣等贊襄政務八大臣頒發咸豐遺詔,並為小皇帝載淳擬定了“祺祥”的新年號。“祺祥”二字,出自《宋史?樂志》:“不涸不童,誕降祺祥”,所謂“不涸”,即河流通暢;所謂“不童”,即草木繁盛。“不涸不童,誕降祺祥”,呈現的是“欣欣向榮、吉祥如意”的景象,這個年號應該說是不錯的。

  至此,皇帝駕崩後的亂象重新歸於平靜,大清帝國似乎又重新走上了正軌:皇位已經平穩地交接到小皇帝載淳手中,符合正統,世人無議;大行皇帝咸豐臨終授命的八大臣,載垣、端華、肅順等人也走馬上任,繼續維持著朝政的正常運轉。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