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 
吳東野:從兩德經驗論兩岸政治定位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10-10-05 00:36:29  


 
  舉例而言,二次戰後波蘭裔美籍人士不斷在美國國會進行遊說,就讓許多西德人相信,美國已向波蘭保證將維持德、波現行邊界的完整,也不會支持兩德統一。理由很簡單:波蘭是華約集團(Warsaw Pact Organization)成員,它與美國沒有直接利益關係,兩德既不可能統一,此時對華沙保證德波邊界完整,既不得罪蘇聯,也無損西德主權。1969年,德國社民黨採取大膽東進政策,與其謂掌握了東西方和解的契機,不如說是西德人提升了外交決策的“自主意識”。換句話說,1970年代之後,西德已逐漸從東西方緩和過程中的被動參與角色,轉變成一名實際引導者(pacemaker)。

  兩德互動模式與兩岸關係現狀雖然不同,但觀察兩德分裂到完成統一的歷程,不乏一些值得兩岸借鏡之處。嚴格說來,西德改變不與東德妥協的態度,取決於兩項關鍵因素:其一是,1961年8月東德突然興建柏林圍牆,完全阻斷了東西柏林人的自由往來,逼使西德必須從人道因素的角度思考兩德關係;其二是,1962年古巴危機之後,甘迺迪總統(John F. Kennedy)宣示與蘇聯和解並結束東西方冷戰的決心,給予西德轉變對東德態度的機會。

  1963年7月中旬,時任西柏林市長的布蘭德(Willy Brandt)提出“接近以促其轉變”(Wandel durch Annäheung)的新觀念;簡單地說,就是社民黨想改變過去兩德關係的零和遊戲,希望藉著擴大雙方在各領域的合作,讓兩德民眾去感受和比較雙方的制度;換言之,它是想用和平的方式去改變東德政權。同年12月中旬,兩德首次簽訂有關保障西德人民赴東柏林探親權益的“通行證協定”(Passierscheinabkommen),成為分裂德國雙方簽訂的第一個官方條約,它也為兩德日後相互間的政治定位,找到一條可行路徑。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