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 
吳東野:從兩德經驗論兩岸政治定位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10-10-05 00:36:29  


 
  儘管如此,兩德互動模式的幾項基本原則,依然可以提供台灣借鏡:首先,西德因為不曾放棄國家統一的終極目標,也在堅持民主體制發展的原則下,促使兩德在制度上的競爭,最終希望兩德人民是在自由意志下採取自決的方式完成統一;其次是,西德加強對東德關係,是為了幫助東德共黨統治下的人民爭取應有的基本人權;第三,西德改善與東德關係,係期望雙方政府都能宣示放棄武力統一德國;最後是,兩德各領域的交流都能以條約規範,西德政府積極鼓勵人民與東德民眾接觸,利用今日國際關係所稱的“軟實力”,擴大影響東德人的視野。

  筆者對兩德關係有長期的研究,也長期閱讀有關兩岸政治定位的論著和文章,深感徹底解決兩岸政治定位問題的方法,截至目前為止還是張亞中教授等提出的“一中三憲”,最能結合理論與現狀的思考。目前台灣2300萬人的大多數,可能不支持台灣走向獨立,但也不願意與大陸立即統一,問題在於:兩岸間是否可能長期只維持非政治領域的交流與合作,而不思考兩岸的政治定位?馬政府目前的“親美,友日,和中”策略與方向雖然正確,但終將要面對兩岸的政治談判(無論主動或被動),此時就應該集思廣義,從“立足台灣,胸懷大陸”的角度,為台灣的長期發展尋找一條最能保障安全與繁榮的路徑。

  兩岸統合學會曾經就北京的一個中國“新三段論”,建議應增列“中國主權屬於兩岸人民”的文字,最近再針對“教育部”九年一貫課程教材把國語改為“華語”、把“國文”改成“華文”的做法,提出警訊,認為當兩岸關係已形塑成“異己關係”且走向不以“重疊認同”為目標的交流時,可能會讓台灣偏離一個中國的路徑愈來愈遠,這種以“去中國化”為基礎的“獨台”架構,很難讓兩岸間維持長期的和平發展。兩德模式中西德不視東德為“外國”的作法,值得台灣借鏡;西德“事實”承認東德擁有國際社會發展空間的思維,也值得北京參考,終究“中華民國”迄今依然存在是一項事實。

  (作者吳東野係台灣的政治大學國關中心第一所研究員,歐盟暨兩岸統合研究中心執行長)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