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 
北京學者:朝鮮半島 美手中永遠的棋子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10-10-14 00:37:28  


 
  1991年冷戰結束和蘇聯的瓦解,使得東亞地緣戰略格局出現了自朝鮮戰爭結束以來的最大變化。與此同時,近50年朝鮮與韓國發展歷程的不同完全改變了半島北南雙方軍事對峙的基本態勢。從1986年開始,韓國的軍事力量在總體上開始超越朝鮮,當年朝鮮戰爭中“北強南弱”的局勢已經出現了歷史性的變化。

  為此,老布什政府支持韓國政府尋求與朝鮮對話、開展北南接觸的“和解”政策。老布什政府的朝鮮政策希望通過韓國與朝鮮的接觸和合作,打開朝鮮的大門,讓朝鮮在經濟發達和民主化的韓國引導下,演變成亞洲的“東德”。最後,讓“三八線”也能成為1989年10月7日倒塌的“柏林牆”一樣,實現韓國對朝鮮的瓦解和統一。

  然而,1992年半島局勢開始突變。朝鮮秘密的核計劃迅速取代了美國對朝鮮“和平演變”的幻想,成為了美國對朝政策的首要關注。由於冷戰結束後,美國已經失去了當年最大的戰略對手蘇聯,美國全球安全關注的重點轉向大規模殺傷性武器的反擴散和防擴散。一直擁有秘密核武器研製計劃的朝鮮成為了美國的“眼中釘”。

  1993年3月,朝鮮拒絕國際原子能機構的特別核查、宣布退出《核不擴散條約》,半島局勢再度惡化。這就是第一次朝核危機,朝核問題也直接促成了美朝直接對話。1993年6月,朝鮮外交部副部長薑錫柱與美國東亞事務助理國務卿加盧奇開始紐約對話。1994年6月,美國前總統卡特訪問平壤。幾經周折之下,1994年12月21日,美朝在日內瓦簽署《框架協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