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兩岸關係與台灣的“四維”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10-12-11 00:23:13  


沉溺於“皇帝新衣”的謊言中,阿扁就是最好的例證。
 
  (二)誰在鼓吹“台獨”和對抗中獲利?

  1、悲情、對抗、焦慮情緒從何而來。台獨人士和民進黨極力阻撓兩岸關係的和平發展,掣肘執政黨的政策主張,台灣社會尤其南部,在政治人物、親綠媒體(特別是地下電台)偏激宣傳影響下,社會情緒極為偏執。一是製造“兩岸悲情”,造謠渲染大陸打壓;二是強化“南北悲情”,不斷以南北差距攻擊執政黨,掩蓋自身執政績效不彰;三是不單是南部,整個台灣社會普遍存在集體的焦慮情緒和對大陸的對抗情緒,這與台獨思潮氾濫有直接的聯繫。

  2、台灣仍是一批鼓吹台獨的無良政客與所屬媒體、智庫的樂園。一小部分極端政治人物以及所依附的媒體、智庫,人數不多,聲音很大,能量不小,煽動仇恨,搬弄是非,蠱惑大眾。所用方法如大陸文革時期:呼口號、打棍子、戴帽子、抹黑、抹紅,簡單而有效。在他們看來,兩岸交往過程中,大陸所有的善意都是陷阱,所有的真誠都是統戰,所有的謙讓都是矮化,所有的議題都有“主權”,所有的接觸都有陰謀。他們營造自己的勢力範圍和社會基礎,政治人物綁架民眾,又從民眾中取暖;一批民眾在非理性情緒的主導下,成為台獨勢力的馬前卒,也成為台獨活動最終的犧牲品。一些媒體對台灣社會的情緒化和非理性起推波助瀾作用,如台灣當局希望兩岸經濟關係機制化,當大陸領導回應台灣當局,基於兩岸是兄弟,大陸可以讓利給兄弟時,民進黨及親綠媒體大肆反對兩岸簽訂兩岸經濟合作架構協議書(ECFA)。《自由時報》鼓吹煽動:ECFA衝垮321萬白領,簽ECFA台灣受制於中共,“主權”受到限制。民進黨及其學者還鼓吹,中共有吞併台灣的企圖,因此不能與大陸簽ECFA。如同當年反對“大三通”,他們也拋出了許多聳人聽聞的話題;而當“大三通”成了既定事實,民眾享受到巨大好處後,他們也就閉了嘴。與其說他們憂心台灣,不如說是憂心政權和利益;與其說他們愛台灣,其實本質上是禍害台灣。台獨頭面人物有了這樣的社會基礎,就能不斷的感受擁戴,享受資源和利益。這就是台灣發展最大的制約因素。

  (三)沒有前景的“守候”--堅持“台獨”路線或“以拖待變”

  國民黨政府退守台灣後,以“六法全書”為框架的“中華民國”法律在台灣地區實施。因而台灣的民事、商事、社會管理的具體法治是真實有效的。台灣最大的問題是維繫“中華民國”憲法實施的基礎已不復存在,加之李登輝和陳水扁執政時期推動台獨分裂政策所留下的混亂難堪的“憲政”。台灣的憲政混亂已經到了鬧國際笑話的地步,陳水扁身為“中華民國總統”,可以質疑“中華民國是什麼碗糕”,在他身陷囹圄時,又以美國政府代理人自居,向美國法院控告奧巴馬及國防部長,要奧巴馬負起“佔領台灣”的義務,啟動在台仍有效的美國軍事法庭,重新審理扁案,他並願意為此到美國作證。國民黨“立委”蔣孝嚴在施政總質詢時,感歎民進黨執政的8年,成功地把“國家”地位和認同搞得混淆不清,特別是“台灣”和“中華民國”之間的混淆,搞得年輕的一代都有不該存在的模糊,以“台灣是主權獨立的國家”這句話來說,“哪個國家承認過台灣人民共和國呢?”應該是“中華民國是主權獨立的國家”才對(中評社記者黃惠玟台北2010年3月16日報導)。蔣孝嚴的感慨,道出了台灣社會憲政的混亂和尷尬,在此背後也深刻透視了台灣社會如果長期缺乏國家的歸依和認同,特別是如果堅持台獨路線,或以拖待變,都是沒有前景的守候;既傷害中華民族的整體利益,也傷害台灣自身的利益。

  (四)魔鬼被魔鬼推著走

  台獨思潮如潘朵拉盆子,一旦打開了便無法收拾。台灣的一批政治人物,鼓吹台獨思想,培育社會基礎,並從中取利,台獨政治人物和所依賴的社會基礎,相互依存,相互取暖,明知不可為,卻相互利用,甚至相互裹脅,有時“皇帝”也沉迷於“皇帝新衣”的謊言中,陳水扁就是一個很好的例證。從上任時“四不一沒有”試圖走中間路線,到最後一意孤行,決定終止“國統會”、“國統綱領”,搞台灣入聯公投。這就是魔鬼被魔鬼推著走。

  在野的民進黨的“台獨”黨綱和“台灣前途決議文”已是不合時宜與現實脫節的“歷史文檔”,它存在的意義只剩下可以為少數極端的台獨人物所用,標明“忠誠愛台”、“鬥爭示勇”的政治工具;而執政的國民黨的“三不政策”也是偏安、短視的鴕鳥式政策。執政黨和在野黨所奉行的政策,永遠無法使台灣置身於國際法與國際政治現實之中。

  (五)選舉中的民粹與台灣的政治生態

  通常在台灣選舉中的政治人物亂開政策票,民眾短視化,選舉期間,會喊會叫的就是民意,民粹極易發酵,社會公平正義、價值、長遠利益可以被政治人物回避,也可以被民眾放下。說是人民最大,實際上是執政最大、選舉最重要。政治秀在選舉政治中達到登峰造極的地步,不大的台灣造就了太多的政治人物(天王)、智囊和名嘴,這些人物中的部分無良之輩,為博鏡頭、博版面、提高知名度,不斷拋出各種聳動議題,採取極端行為,發揮創意,盡情表演,挑撥民意,鼓吹民粹,製造對立,分裂族群,意識形態掛帥,抹黑衝撞大陸,炮製妖魔化大陸的文宣,充當政治掮客。連綿不斷的各類選舉,政黨、團體、派別(系)無休止的爭鬥,本來適宜的公共政策可以因為選舉而放棄,反對黨可以綁架阻滯執政黨的政策主張。民主本身並沒錯,但台灣的民主已經被扭曲,台灣人民要為混亂的“民主”最終買單。

  (六)台灣的“四維”--政治人物、媒體、智庫、民眾

  1、看清楚的路為什麼不走

  不解決政治問題,無法消除兩岸的對抗。無論雙方的經濟住來多麼熱絡,都最終無法回避兩岸政治議題,政治問題懸而未決,對抗就無法消除,而對抗則兩岸都要付出巨大的成本資源。其實在筆者看來,台灣的唯一出路實際上是清清楚楚的:就是在兩岸和平發展的格局下,先謀求經濟上的繁榮發展,文化上,共同傳承中華文明,政治上相互尊重各自的制度和生活方式,協商國家的和平統一大業,共同推動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說唯一,並不是聳人聽聞,台灣就是一個區域性的地緣實體,從政治、經濟、血緣、地緣、歷史、文化看,與大陸沒有任何可以或可能分離的前景,等待或偏安同樣沒有前景。台獨有發展空間嗎?“台灣人民出頭天”符合兩岸共同利益。但是,奉行危險的台獨路線,台灣人民並不可能有出頭日子。從中國的和平崛起到兩岸和平發展的主流民意,從大陸十三億人民堅定的國家統一意志,到中國的國內政治法律,從國際社會秉持的一個中國政策的廣泛共識以及華人社會主流意識,到國際法律空間,台獨勢力沒有任何發展空間。從法律上看,大陸的《反分裂國家法》清晰地畫出了以非和平手段解決台灣問題的三條不可觸碰的“紅線”。

  人民會以非常現實的尺度考慮當局的政策,就是要看到眼前的實際利益,充分就業,生意興隆,物價穩定,健康有保障,治安良好。其他事務人民委託政府組織管理,而政治人物要“有遠見和良策”,所謂遠見,就是要擘劃可持續的發展道路;所謂良策,就是既保障和重視民眾的眼前利益,也引導民眾謀求實現長遠利益,要把政策願景告訴民眾。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