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解讀:中國進入通脹大周期
國家信息中心研究員張茉楠在接受香港文匯報採訪時表示,溫總將穩定物價列為心頭大事的表態和央行三度加息的實際行動,表明當前政府的確已經把宏觀調控的重心放在了抗通脹上。不過,她認為,此輪通脹並非單純的由貨幣供應量增大所引起,而是成本推動型的結構性通脹,中國已經進入到通脹的經濟周期,單靠加息等貨幣政策並非良方,最根本的藥方還應立足長遠,從調整經濟結構入手,多管齊下治理通脹。
多管齊下遏通脹 趁勢轉型
張茉楠認為,從當前看儘管1月份CPI會超過5%的警戒線,但由於基數效應、翹尾因素以及國家對物價調控決心等因素,短期對通脹的擔憂不必過大,不過,中國更應關注中長期的結構性風險。從性質上看,中國正處於一個通脹大周期中,中國目前通脹的成因極為複雜,不僅僅是短期因素,更有長期因素;既有貨幣超發和輸入性因素,也有中國經濟的結構性因素。
張茉楠表示,在當前全球新興市場國家均面臨通脹的背景下,中國需要重新審視通脹問題,應該抓住本輪經濟增長轉型的大勢,把通脹當成一種倒逼機制,推動經濟結構調整和轉型。因此在治理通脹的措施也應長短配合,短期內可以通過政策緊縮對沖,但要想根本跨過通脹周期,必須通過轉型、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以及大規模增加有效供給才能得到根本解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