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北京3月4日電/全國政協十一屆四次會議昨天下午開幕。開幕前,全國政協委員、浙江利時集團董事長李立新就今年兩會的提案接受了本報記者專訪。對於目前困擾我國很多 大城市的交通擁堵問題,他在提案中提出了自己的解決方案。另外,他就大學生就業難的問題提出提案,建議大學三本院校改為技校,專門培養技工。
關鍵詞 治堵 “交通擁堵根源不是車多”
新京報:聽說你在治堵問題上做了大量的調研,你認為怎樣才會標本兼治交通擁堵問題?
李立新:關於交通擁堵的話題,我最有心得體會,因為我常常在港澳和國外跑。人口密度比北京大的城市也有,但是絕沒有像北京這麼堵。我認為交通擁堵的根本原因不在於車多,而在於城市缺乏科學規劃。
我在今年的一項提案中,建議各地確立“路權分配”理念,因地制宜建設“步行系統”,從根本上醫治交通擁堵的“城市病”。
新京報:具體措施有哪些?
李立新:治理交通擁堵,要有長遠規劃,比方說在北京這樣的大城市,要建立一個立體型的通道。
我認為香港以“空中連廊”為代表的“步行系統”,在治理城市交通擁堵上最具優勢,在香港鬧市區,處處可見“人在空中走,車在地面行”的立體交通景觀。人車各行其道,互不影響,香港街頭雖然車多路窄,汽車總是飛來駛往。
我了解到,在上世紀80年代後期的香港,鬧市區道路大多狹窄,車輛又越來越多,車多人多,道路擁堵不堪。上世紀90年代開始,香港大規模改造步行系統。在 此後的10多年間,香港先後建成了長長短短近600條空中連廊和人行天橋,與地下通道相結合,組成了一個完善的步行系統,尤其在中環、金鐘、灣仔和尖沙咀 等鬧市地區,步行系統非常完善。從上環到中環,有一條全香港最長、也最具特點的空中連廊。這座連廊由西向東全長1000多米,加上其他旁支,整體長度至少 有3000米以上。連廊從上環西港城的信德中心開始,跨越數個街區,連接多幢辦公或商業大廈。這一帶是香港的“心臟”,憑借這條縱橫交錯的空中連廊,人們 可以輕而易舉地抵達各政府部門、港交所、客運碼頭、著名銀行、保險公司、大型商場、電影院等,交通十分便利。
香港的這種步行系統實際體現了一種“路權分配”理念,避免了內地很多城市常見的人車混行、人車爭道現象,基本做到“人有人路,車行車道”,城市交通秩序井然。
這種“天上走人”,把車和人分開,現在國內的很多城市雖然也有天橋,但只解決了道口的問題,而那種“天上走人”的方式,既解決了車和人的矛盾,又可以帶動第三產業。
新京報:你提的這個方案可行性怎樣?
李立新:香港由於部分地區是海島,地下全是堅硬的岩石,如果建設地下人行通道,施工難度較大,因此香港大多採用空中連廊的辦法。內地的大部分城市比香港擁有更為有利的地質自然條件,所以我認為,內地大中城市完全可以因地制宜,選擇最經濟、最合適的步行系統建設方案。
比如我的家鄉寧波,今年將通過整合市中心三江片重要商業和歷史街區的優質資源,實施步行系統建設。
關鍵詞 用工荒 “企業轉型升級可解決用工荒”
新京報:用工荒的問題你去年也有提到,在這方面今年有什麼新的建議嗎?
李立新:現在企業最緊缺的是“普工”,就是拿最低工資標準的、那些沒有技術含量的工人。
因為這部分工人多數來自中西部,而中西部經過這麼多年也發展了,在工資待遇不超過10%的情況下,人家就不願意出來了。這樣就迫使東部的企業去轉型升級,就不能再像以前做低附加值的產品去生存。
總之,增加工資,規範用工……這些都是吸引和留住農民工必不可少的基本手段。但我認為,破解東部地區企業用工荒的根本途徑,還應從企業自身入手。我呼籲東 部企業加快轉型升級,由低技術、低附加值向高新技術、高附加值提升。否則,愈演愈烈的用工荒將重創東部企業,並給東部經濟持續發展帶來不小變數。
新京報:你認為用工荒的根本原因是什麼?
李立新:從表面看,經濟回暖、訂單回升是這次用工荒的導火索,但背後的根本原因,是企業轉型升級的滯後。用工荒的本質問題就是必須要轉型升級,不能再做這些低附加值的產品。
現在企業面臨著必需的轉型升級,不轉型就要死掉。當傳統勞動密集型產業優勢喪失,加快產業結構升級和技術改造步伐,就成為東部企業的必然。
新京報:用工荒的問題年年熱議,為什麼現在沒有得到改善?
李立新:企業轉型升級沒有完成,用工荒的問題就永遠解決不了。
新京報:那你覺得解決的周期會有多長?
李立新:轉型升級是個漫長的過程,也是一個痛苦的過程。從2005年開始,我就和集團員工講,必須要轉型升級,優化製造業,把原來低端的產品,外包出去,我們集團自己搞設計、研發、品牌、銷售,做這些最有核心競爭力的部分。
比如說,我帶員工去日本考察“無印良品”,讓他們去做創意產品,這樣就能使產品的附加值增加不少。
轉型是非常痛苦的,因為轉型時必須要把低端的東西放下,要舍得放棄、要堅持、要看到未來。必須失去一部分東西,才能得到新的。
新京報:對於轉型升級,具體怎麼轉,你接觸過的這方面企業是怎樣做的?
李立新:事實上,東部地區的不少企業幾年前就已意識到這一點,並有所動作,方式和路徑也更為多元化,有的向中西部地區甚至海外轉移產業,而我們利時集團實施“優二進三”的轉型升級戰略,在優化第二產業的同時,積極進入第三產業。
我認為,優化第二產業,既是用工荒的解決之道,更是企業自身轉型升級的必由之路。通過加大研發投入、提高創新能力來增加產品附加值,通過技術改造和優化流程來提高生產效率,從而減少對勞動力的依賴。
關鍵詞 大學生就業 “三本院校應改為技校培養技工”
新京報:在我國,用工荒的同時,還有大學生就業難的問題,在你的提案中也提到這個問題,你認為大學生就業難的原因是什麼?
李立新:一邊是大學畢業生就業難,一邊是企業技工嚴重短缺招人難,在經濟發達的東部地區,這一現象尤其突出。這種“兩難”矛盾在人才市場的日常招聘會上有 著明顯的表現:普通專業,如計算機、文秘、財會等畢業生嚴重供大於求,而一些“灰領”人才、服務業人才和特殊專業人才又極為緊缺,企業屢招而不得;辦公室 文員類的崗位應聘者趨之若鶩,而跑業務、跑銷售和下車間的崗位卻乏人問津。
一些企業與大專院校合作,採取委托培養和自主培養的辦法,解決用人需求問題。校企合作辦學如今在全國已很普遍。但仍然不能徹底解決“就業難、招人難”的結構性矛盾。
新京報:那你認為這種“兩難”的狀況怎樣解決呢?
李立新:大學生就業難一是畢業生及其家長的就業期望值過高,二是高校人才培養與實際使用脫節。寧波市政府發展研究中心人才研究所的專家認為,許多高校在辦學指導思想、專業設置和培養方式上,存在著較多問題。
現在很多這樣的大學畢業生找不到工作。我們公司每年都招聘一大批大學畢業生,但通過我跟他們的接觸中發現,大學四年學的東西根本就用不上,現在大學生在大學學的東西和工作中所要求的是分開的。
而大學生畢業後對工作的期望值又太高,我們做過一項調查,大學畢業第一年,流動性特別高,到企業後幹不了多久就走了。
比如說我們企業,缺少的是技工,藍領的工資不比白領低。現在企業需要轉型升級,就需要一大批懂技術的藍領工人。
據了解,現在我國三本招生人數可能占全部高校的20%-30%,而這部分學校的就業率遠低於高職、技校。建議適當縮小高等教育規模,將大學三本(獨立學院)改成培養技工類人才的技術學校,以解決大學生就業難和企業技工荒的難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