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靶場騰火龍。 |
為了得到翔實的數據,學院先後組織了十幾次試飛,對得到的航線數據進行細致的研究分析,得出了最佳攻擊高度、速度、俯衝角度等數據。在靶場建設過程中,攻關小組經過多次實地考查,結合飛行院校教學訓練目的和特點,重設了靶標大小,制訂了一套全新的檢靶程序和評分標準……
4個月裡,攻關小組的同志廢寢忘食,研究論證了組織指揮、飛行教學、後勤裝備保障、安全措施等多方面問題,編寫出《某型教練機飛機火箭地靶射擊理論教材》、《某型教練機飛機火箭實彈射擊訓練大綱》、《某型教練機飛機火箭實彈射擊保障手册》等6套完整教學訓練和保障資料,為此次驗證試飛和以後火彈實彈普訓打下了堅實的理論基礎。
學院裝備部軍械主任林輝嶺和機務大隊軍械主任王義軍,各自不停的在“彈藥準備區”、“起飛線”、“退彈區”等要害部位游走、觀察著。保障人員各司其職,一切都顯得駕輕就熟,但兩人還是不時的停下來指點一二、囑咐兩句。作為傳授火箭實彈保障知識和技能的“總教員”,他們對保障人員的表現很滿意。
林輝嶺負責教維護理論技能,王義軍負責教基礎理論技能。為了讓連“火箭彈”長啥樣都不清楚的官兵快速形成保障能力,兩人頗費了些腦筋。林輝嶺幾次到廠家、航空兵部隊“取經”,拍攝了大量的圖片、視頻資料,使教學更直觀。王義軍則緊貼攻關小組教材編寫的進展,結合工作實際,親手製作教具和模型將知識講透講實。
兩人開玩笑說讓他們當“教員”實屬“趕鴨子上架”——他們擔負“火箭彈”保障任務也是頭一遭。林輝嶺從事機務工作20年,先後維護過三種機型,可與“火箭彈”素未謀面。王義軍雖然每年都要和官兵們一起,把躺在航材庫裡的“火箭發射器”拉出來見見天日,維護保養一番,但從沒有想過有朝一日會親手拔“利刃”出銷,“箭”指藍天……
為了讓保障人員盡快熟悉設備,學院專門在修理廠準備了一架飛機和兩個火箭發射器,供大家練習掛裝。很快大家由最初50多分鐘才能掛裝完畢,縮短到30分鐘以內。火箭發射器沒有校准設備,如何讓火箭發射器掛得正、打得准,是掛裝中的最大難題,也直接關乎此次驗證試飛的成敗。為此學院專門派人到廠家求教,廠家的解釋是應按“支撐杆”上的基準線安裝,但由於學院現有的“火箭發射器”接裝較早,並沒有廠家所說的基準線。求援無望只能自己想辦法,學院組織技術骨幹,一邊研究圖紙,一邊反覆操作試驗,終於找到了“竅門”,總結出了簡便實用的“四支撐器同步安裝法”,有效保證了火箭發射器的“准頭”。
在學習研究過程中,大家勤奮踏實、集思廣益,各種問題迎刃而解:苦於沒有火箭彈練習裝填,不久就有一個木制的仿真彈就擺在大家面前;在火箭彈裝填練習中,發現點火插頭不易安裝到位,第二天就有人制出了專用安裝工具;火箭引信與彈身結合後不易擰緊,馬上就有人改裝出了“旋緊扳手”……在創造性的學習進步中,“門外漢”們很快都變成了“火箭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