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 
中國高鐵:從萌芽到建成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11-07-29 15:38:41  


 
  一邊爭議一邊奔跑

  中國人多迷戀數字,但事實上,在以無數漂亮數字鋪就的中國通向高鐵之路上,巨大的爭議始終伴隨左右。

  1990年,《京滬高速鐵路線路構想報告》發布,爭議便一路伴隨。

  從最初“輪軌技術”與“電氣化”改造之間的爭論,到“輪軌技術”與“磁懸浮”相互博弈,單是如何建造高鐵的方法論之爭,便僵持10年,直到2002年12月31日,作為爭論的一部分,上海磁懸浮示範運營線建成通車,這意味著,磁懸浮極有可能成為未來高鐵上馬的主要技術方法。

  但是爭論並未由此結束,只是焦點由最初的方法論轉移到投資數額的多少和技術可行性上。2003年,劉志軍出任鐵道部部長。這位新掌門人很快提出鐵路跨越式發展的改革思路,並力推京滬高鐵建設。在劉志軍的一系列改革思路中,“鐵路裝備製造業的現代化”對高鐵項目影響最大,也誘發了有關高鐵的另一場爭論——獨立研發還是引進技術?

  而不得不提的是,在有關高鐵技術的引進中,一度湧現出的民族主義情緒,也成為把高鐵爭議推向風口浪尖的主要動力之一。2003年因曾傳出京滬高鐵將採用日本的新幹線技術。內地網民迅速在網上發起反對採用日本新幹線技術的簽名行動,歷數可能給中國經濟和政治安全帶來的危害,響應者非常踴躍,短短兩天之內已有近兩萬網民簽名。而隨著中日停止高層互訪、兩國關係進入到建交以來最惡劣的時期,日本新幹線最終沒能出現在最初一批被引進的技術名單中。

  此後,中國高鐵建設向前的每一步,都不曾遠離公眾的關注與聲音——此後的環評風波、乃至運行後每一次故障引發的爭議,都成為全國公民參與討論的公共事件。

  爭議始終存在,這是中國高鐵的幸還是不幸?

  回顧高鐵在中國從萌芽到建成的20餘年的歷史,爭論之路伴隨的是推進之路,圍繞在京滬高鐵周圍的爭議,是舉國上下對這條中國經濟新命脈的關切和重視。

  爭辯漩渦中,無論是少數派和不同技術模式派反對聲音的巨大,還是一貫強硬的鐵道部被迫將自己“心儀”的京滬高速鐵路建設計劃一拖再拖,抑或強大的民意導致新幹線退出,但最終都沒有令中國高鐵擺脫今日的在市場和民心上的被動局面——“明白了這20多年之爭,才能知道眼下鐵路運輸困境的切膚之痛。”在業內人士看來,中國高鐵走到今天,它所經歷的每一場激辯和爭奪,都令它逐漸脫離技術和實業本身,越來越多的參與者,將它演變成了一場摻雜著更多經濟利益和政治外交因素的博弈。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