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第8頁 】 
京媒:美國的經濟霸權是如何形成的?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11-09-01 07:05:13  


 
 13年“滯漲”重傷元氣 

  經過第二次世界大戰和其後五六十年代的繁榮時期後,70年代,美國經濟又出現了與30年代相似的情況:經過多年的全速增長後,國內生產總值的增長率開始下降,失業率達到影響社會安定的高點,通貨膨脹率居高不下,經濟衰退也呈持續性。尤其是能源價格上漲、“次貸”危機愈演愈烈,從70年代後半期起,美國出現了“滯脹”的現象。 

  在“滯脹”階段,美國共經歷了4次經濟危機,美國股市經過了6輪調整。這幾次經濟危機期間,在生產下降和失業率猛增的同時,物價不但沒有下跌反而普遍大幅度上漲,成為高通貨膨脹率、高失業率和低經濟增長並存的獨特經濟現象。這種現象在美國經濟發展史上較為罕見。 

  究其原因,主要是由於戰爭對美國消費和經濟增長的刺激正逐漸消失,而科技發展在當時也處於低潮,美國在世界市場上的出口貿易額開始下降,美國從1971年首次出現了13.03 億美元的對外貿易逆差。此外,擴張性財政政策和處於轉型期的貨幣政策不但沒有刺激經濟增長,反而如“火上澆油”。 

  此外,隨著美國經濟競爭力逐漸削弱,其國際收支開始趨向惡化,出現了全球性“美元過剩”情況,各國紛紛拋出美元兌換黃金,美國黃金開始大量外流。到了1971年,美國的黃金儲備再也支撐不住日益泛濫的美元了,尼克松政府被迫於1971年8月宣布放棄美元與黃金的直接掛鈎,實行黃金與美元比價的自由浮動。1973年2月,隨著美元的進一步貶值,無法繼續承擔固定匯率的任務,布雷頓森林體系正式崩潰。之後,美聯儲的貨幣政策逐步由價格目標向數量目標過渡。但是,受到凱恩斯主義的影響,美聯儲在實際操作中,仍是把利率作為貨幣政策體系的首要地位。因此,在此轉變階段,貨幣政策不穩定,利率波動較大,最終導致了貨幣供應量過大。再加上銀行信貸業務擴張,油價高企和糧食緊缺推動了本來就高企的通貨膨脹。 

  “滯脹”對美國經濟造成了致命的打擊。從1969年12月爆發經濟危機,到1982年12月經濟復甦為止,美國約有13年的時間停留在滯脹的陰影下。平均每3年多就有一次衰退,實際GDP平均增長速度只有2.9%,而其它時期的經濟增幅平均為3.87%至5.69%。與此同時通貨膨脹率前所未有地高漲。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第8頁 】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