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聯合報:一張輪椅 改變弱勢對話的高度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11-11-22 11:33:49  


  中評社台北11月22日電/國民黨的不分區“立委”提名受到好評,一般人肯定其廣納各界賢德、分享權力,認為對藍營選情有加分作用。事實是,量變可以帶來質變,不分區提名的“公共化”非但幫助藍營提升形象,更重要的是透過各界專業人士的參與,可以擴大政府的決策視野。此一效果,從老農及八大社福津貼的調整,已見到了端倪。

  聯合報社論說,由於列名藍營不分區第四的“罕病天使”楊玉欣的建言,國民黨政策大轉彎,調高了老農津貼加碼,也同步調整了八大社福津貼。馬政府此舉,固有為選情解套的用意,民進黨且譏之為“拿香跟拜”;事實上,八大社福津貼同步擴大調整,恰恰反證了綠營操作農民選票之矯情與投機,對其他弱勢卻缺乏關注。試想,身心障礙者生活津貼七年未曾調整,中低收入老人及兒少津貼則十五年以上未調,民進黨為何從不曾想過為他們爭取權益,卻獨沽老農一味?

  老農津貼這項糾纏,從楊玉欣坐在輪椅上的高度,卻看得更為真切。人在老弱病殘的脆弱時刻,只能仰賴“國家”的手,老農津貼僅調高三一六元或許太少;然而,不只老農,社會各角落都有殘障病友和貧困家庭,他們也一樣需要政府照護。楊玉欣的一席發言,將朝野原本爭執的焦點,從七十萬老農導向更廣泛的兩百十八萬弱勢,執政黨的決策糾結也因此豁然開朗。

  社論說,我們看這一連串變化:國民黨願意把權力向社會開放,引進形象良好的專業人士進入不分區,一則改善了自己的形象,也透過這些專業者的眼睛找到了解決問題的更佳方式。如此一來,不僅使弱勢津貼的發放更臻公平,也顧及了許多平日受到疏忽的層面;而反對黨對此也只能表示贊同,無話可說。這樣的決策演變,是近年台灣政治上少見的積極、有新意的良性循環。

  楊玉欣形容一個自己坐在輪椅中的感覺,是必須時時伸頸仰望,才能和一般人正常交談對話。獲得提名那天,馬英九約見她和其他社福團體,特別蹲下來和她交談,讓楊玉欣覺得深受感動。在她的想法,馬英九願意放低姿態傾聽弱勢者,是不平常的事;但換個角度看,楊玉欣以一個首度登板的不分區弱勢代表初試啼聲,不僅成功改變了一項社福決策,造福兩百多萬弱勢,也改變了弱勢與社會對話的高度。重要的不是馬英九蹲下傾聽,而是整個社會學到了放低身姿,從一張輪椅的高度來調整自己的視界,謙卑對待我們鮮少注視的弱者。

  值得一提的是,這次國民黨提名的弱勢代表,並非平素在政治上活躍的社運人士,而是勤耕基層型的社服工作者。這種“低政治性”的取向,對台灣日後的決策及立法工作,也應可以產生更多正向的融合作用。以楊玉欣為例,她雖身為弱勢病患權益促進會秘書長,但她的關注對象卻不僅限於罕病問題;她不僅主動挺身為老農發聲,甚至積極為中低所得、身心障礙者請命。亦即,她對自己為弱勢代言的角色掌握得體,完全不因自己隸屬團體或政黨提名而摻雜特定偏向。以楊玉欣的排名,她必然會成為下屆新科“立委”,而這類能超越藍綠的人物,不僅是“國會”需要的新典型,也是台灣政治擺脫朝野惡鬥走向共同價值的重要動力。

  長期從政的人,往往累積許多行為慣性而不自覺;即連一般社會大眾,也常受制於既有經驗,而跳不出思維的窠臼。這次老農和八大社福津貼的轉彎,與其說是楊玉欣為馬政府“解套”,不如說是一張輪椅改變了人們看待問題的態度:放低姿態,反而能消除盲點,看得更高。如果一個弱勢不分區代表能為台灣帶來如此“三贏”的改變,我們應該還有更多可以期待。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