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北京12月3日電/新華社報道,歐洲在過去一個多月內積極應對危機,達成了希臘救助方案、敲定了歐洲金融穩定工具(EFSF)杠桿化方案細節,但危機非但沒有緩解,形勢反而急轉直下。10月底時,危機還控制在希臘等歐元區邊緣國家,而目前已迅速擴散至意大利、西班牙,最近甚至波及法國,對全球金融系統乃至全球經濟形成威脅。那麼,旨在緩解危機的努力為何適得其反?
首先,10月底達成的希臘救助方案向市場傳遞了兩個信號,一是歐元區國家進入實質性違約階段,二是歐元區破裂的可能性更加現實。
根據救助方案,私營部門債權人“自願”減記50%的希臘債務,這打破了市場對於主權債務不會違約的心理底線。因此在過去一個月內,意大利、西班牙和法國國債投資人要求更高的收益率以對衝風險,對歐元區造成系統性風險。
此外,在希臘表示要通過公投決定是否接受援助方案時,歐元區兩大經濟體德法領導人尖銳指出,接受救助方案是希臘留在歐盟的前提條件。這向市場釋放了一個信號,歐元區解體並非沒有可能。這種可能性讓除德國外所有歐元區國家的政府債券收益率都大幅上升。意大利10年期國債收益率升至7%以上,而德國國債收益率僅為1.7%。法國10年期國債收益率比德國高出兩個百分點,而在過去幾年中,法國只比德國高出不到1個百分點。
第二,救助方案並非免費午餐,希臘為此要繼續執行嚴厲的財政緊縮政策。強調財政緊縮的限制性條款從債權人的角度來看可以理解,但從效果來看有悖初衷,其結果是更緩慢的經濟增長甚至衰退、更龐大的債務規模、更脆弱的市場信心,這也是希臘經濟在過去18個月內毫無起色的重要原因。削減開支和提高稅率反而導致持續的財政赤字和稅收下滑,並最終導致希臘近期的政權更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