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 
求是:國內道德狀況總體上進步向善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12-01-03 08:59:13  


“小悅悅事件中”喚醒國人良心的陳賢妹阿婆。
  中評社北京1月3日電/在我國社會生產生活方式日益變革的大背景下,包括道德在內的社會意識形式,出現了前所未有的多元、多樣、多變的複雜情況。當前人們關注的一個焦點,是應該怎樣評價我國現階段的社會道德狀況,道德總體上是進步的,還是退步的?這個問題已經超出單純道德評價的範疇,涉及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總體成就的評價,需要進行深入的分析。

  一、評價我國現階段道德狀況的立場和方法論

  考察道德現象,離不開具體的價值觀立場、認識方法論和歷史視野。

  1.價值觀立場。道德作為人類把握世界的一種特殊的實踐精神方式,與人的實踐活動密不可分,滲透在社會關係的各個方面。這就使得人們容易把道德本體化和獨立化,忘記道德與經濟基礎的關係。事實上,道德作為一種社會意識形式,是一定經濟基礎的反映,受經濟基礎制約,其獨立性只有相對意義。評價道德的價值是正還是負、性質是善還是惡,總是具有兩方面的維度:一方面,看決定道德發生發展的經濟基礎的性質;一方面,看道德對相應的經濟基礎起作用的性質。從根本上說,建立在進步經濟基礎之上的道德,能夠推動進步經濟基礎發展的道德,其價值為正、性質為善,反之,則價值為負、性質為惡。從這個基本價值觀立場出發,評價當前我國道德狀況的性質,就要放眼廣闊的經濟社會領域:根本標準,只能是生產力的標準,是經濟基礎的標準,是社會進步的標準,是人民群眾根本利益的標準。

  2.認識方法論。對當前我國社會道德狀況進行評價,首先要把握全面的道德現象。列寧曾說過:在社會現象領域,“如果不是從整體上、不是從聯繫中去掌握事實,如果事實是零碎的和隨意挑出來的,那麼它們就只能是一種兒戲,或者連兒戲也不如”。在道德領域,所謂整體的普遍聯繫,就是道德在生產方式以及上層建築歷史變革總進程中的狀況,就是道德反映和作用於經濟基礎以及同上層建築其他方面相互作用的總聯繫方面。這才是反映本質的道德現象。

  3.歷史視野。經濟進步與道德進步是同向還是二律背反,不能作靜態的無謂爭論,只能在人類歷史進程的動態比較中來評判。生產力水平的不斷提高、生產方式的矛盾運動推動人類社會的不斷發展進步,這是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自然歷史過程。從人類歷史發展的事實來看,即便是在歷史最黑暗的時期,人類道德進步的總趨勢並沒有根本逆轉。道德發展的這種客觀規律同樣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今天,我們只有在歷史的比較中,才能深刻認識到,建立在社會主義制度上的新中國,使中國人民在道德上和精神上獲得了巨大躍進;而發展完善社會主義制度的改革開放,使中國人民在道德和精神上獲得了新的巨大進步。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