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障房能否加快成為樓市“穩定器”?
2011年底,上海“馨寧公寓”和“尚景園”兩個公租房項目“揭開面紗”。面積適租,全裝修,由國有機構運營,租金低於市場價,向包括外來常住人口在內的住房困難人群敞開供應——首批合計5100套公租房一舉衝入上海這一樓市“風向標”城市,一石激起千層浪。2011年全年,上海保障房的開工建設量超過全部住宅的六成。
“保障房正加快從藍圖變成實際供應,在深層次上影響著購房者的預期,還能緩衝商品房投資下降對經濟發展的影響,起著市場‘穩定器’的作用。”上海徐匯區房管局局長陳繼剛說。
2011年,1000萬套保障房的開工量創下歷史之最,也在改變著樓市的格局。加上今年計劃開工的700萬套,兩年內開工建設的保障房,幾乎達到整個“十二五”建設任務的一半。根據國務院部署,至“十二五”期末,保障房的覆蓋面將達到20%。
不過,業內人士提醒,尚有幾大深層次問題亟待破解。比如,根據房屋建設周期,1000萬套保障房今年進入全面施工期,其建材、人口成本將明顯高出去年。加上新建套數,今年保障房的資金需求將創新高,對各方帶來嚴重壓力,融資創新迫在眉睫。
其次,保障房項目配套設施的供求矛盾將進一步放大。保障房能否被接受,更取決於交通、醫院、學校等公共資源的配置。2012年需完善對地方保障房建設的考核指標。
再如,今年將有更多保障房投入供應,分配如何確保公平成為重要課題。業內人士建議,應加快建立保障房申請者經濟狀況核對的合理機制、住房保障方面的法制建設完善,堵塞漏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