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人民日報:改革必須立足國情循序漸進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12-04-05 15:32:59  


  中評社北京4月5日電/人民日報今天刊發文章指出,推動社會主義制度的自我完善和發展,必須堅持積極穩妥的改革思路,把促進改革發展同保持社會穩定結合起來,堅持改革力度、發展速度和社會可承受程度的統一,在社會穩定中推進改革發展,通過改革發展促進社會穩定,這是中國所有改革的一條底線,也是13億中國人民的最大利益所在。

  從哪裡來,到哪裡去?這不僅是一個哲學命題,也是我們認識中國改革的必答課題。任何成功的改革,都不是主觀臆想的結果,而必須在既定的現實生活中展開。如果沒有對現實國情的關照,就無所謂改革;同樣,如果不能從具體實際出發,也就不會有成功的改革。

  文章說,改革是當今中國最鮮明的特征,正如大家所看到的,今天中國改革所處的歷史方位,已經今非昔比;今天中國改革所要解決的問題,必須攻堅克難。在這種背景下,以什麼樣的視野部署改革,以什麼樣的邏輯深化改革,既關係到改革本身的成敗,也關係到國家民族的未來。

  30多年改革開放,成就舉世矚目,變化堪稱巨大。但正如黨的十七大報告指出的:“我國仍處於並將長期處於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國情沒有變,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同落後的社會生產之間的矛盾這一社會主要矛盾沒有變”。主要矛盾、具體國情,這是我們黨治國理政基本出發點,也是我們推進改革的根本依據。一方面,隨著改革的深入,人民群眾的新期待、經濟社會發展的新要求、國際形勢的新變化,都使得“主要矛盾”表現得更加突出。另一方面,只有更加積極地回應群眾關切,更好地把握理想與現實的平衡,使改革一步一步推進、一步一步突破,才能給人民群眾帶來實實在在的福祉,推動中國社會以堅實的腳步不斷向前。

  這也正是中國改革的現實邏輯。從一開始,中國改革就走了一條從實際出發的漸進改革之路。無論是安徽小崗村土地承包經營的探索,還是廣東小漁村經濟特區的試驗,無論是“摸著石頭過河”的初期改革策略,還是現代化“三步走”的宏觀戰略目標,無論是以黨內民主帶動人民民主的實踐,還是逐步實行城鄉按相同人口比例選舉人大代表的要求,中國改革的歷程遵循的是先易後難的務實路線,謀取的是由點及面的穩步推展。這其中的一個重要特征是,改革的目標是解決實際問題,而不是空喊口號;改革的根本目的是社會主義制度的自我完善和發展。

  以政治體制改革為例,30多年來,我們廢除了領導幹部職務終身制,精簡機構,推進了機構改革;建立了國家公務員制度,提升了公務員隊伍素質;實行基層群眾自治,擴大了公民有序政治參與的途徑和渠道;加強對權力運行的監督和制約,完善了懲治和預防腐敗體系……這些改革無不是針對具體問題,求真務實的鮮明特征,使得社會主義政治文明建設取得明顯成效。

  文章認為,事實證明,這樣的改革不會一蹴而就,盡善盡美,卻避免了社會動蕩,保持了中國發展的連續性和穩定性。正如許多中外學者所分析的,中國改革成功的一個重要原因,就是改革過程的漸進性,確保改革始終在“可駕馭的環境中”進行,這樣的經驗彌足珍貴——對於中國這樣的大國、對於十多億人民的社會福祉來說,沒有比穩定更重要的了。

  當然,循著這一路徑我們也要看到,在先易後難的改革次序選擇戰略下,改革的骨頭必定“越來越難啃”。一方面,我們不能對矛盾問題視而不見、畏首畏尾、消極停滯。另一方面,在我們這樣一個大國搞改革,也需要格外審慎、穩妥推進。在當代中國發生廣泛而深刻變革的大環境下,推動社會主義制度的自我完善和發展,必須堅持積極穩妥的改革思路,把促進改革發展同保持社會穩定結合起來,堅持改革力度、發展速度和社會可承受程度的統一,在社會穩定中推進改革發展,通過改革發展促進社會穩定,這是中國所有改革的一條底線,也是13億中國人民的最大利益所在。

  以強烈的責任意識和憂患意識,從我們腳下的中國土地出發,既堅定不移地大膽探索、勇於創新,又總攬全局、突出重點,先易後難、循序漸進,我們就一定能夠把改革不斷推向前進,使國家有更好的前途,社會更加穩定和諧,人民有更好的福祉。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