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乎意料的調整標準
“你也跑他也找,已經脫了貧甚至成為百強縣的不願意出去,真正貧困的縣也想進來,結果國家調整貧困縣標準一出台,很多人傻眼了。”
邢台市扶貧開發辦公室主任張躍進向法治周末記者介紹說,國家調整本輪扶貧開發工作重點縣名單,依據的是縣2006年至2008年經濟指標完成情況,其中包括該縣人均生產總值、人均地方財政一般預算收入和農民人均年純收入。考量的比重人均地方財政一般預算收入占40%,農民人均年純收入占60%,只要農民人均年純收入低於2300元,就被列入國家扶貧工作重點縣。
為了保證資金集中供給,防止扶貧資金的分散使用,國家對於貧困縣總量是有限額的,2001年至2010年,這個名額是592個。和這592個國家級貧困縣相比,全國經濟水平相當的縣很多,誰能入選就需要各顯神通。
“國家統計數據是一個宏觀的數據,相差多少,這其中難免會有人為的因素。”一位地方官員透露,在有限的名額中,必然存在縣與縣的競爭,其中自然不乏人情世故。
但是,本輪調整,原則上國家級和省級貧困縣數量不變,由各省統籌安排,按照以上經濟指標由後往前排名,先國家級後省級,達不到標準的別想進入,達到標準的想出去都難。
張躍進解釋說,上一輪扶貧工作是2001年至2010年,每個貧困縣分三期上報貧困村,每期3年,9年扶貧工作結束,最後一年(2010)總結評比。一些縣認為評定下一輪貧困縣依據2010年的經濟指標,紛紛有備而來。結果國務院扶貧辦參照的是2006年至2008年3年的經濟指標,這些數據早已上報,想改都來不及,而且有的縣為了政績報表虛高,“又想要政績,還想吃救濟”的想法便落了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