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民進黨新一輪兩岸政策爭論觀察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12-05-27 00:56:19  


 
  當然,重新執政是曾享受八年權力滋味的民進黨人的最大夢想,而要想重新執政,就必須向主流民意靠近,爭取多數選民認同,因此,儘管內外阻力重重,該黨內有權力欲的台面人物還得要接受現實,爭取轉型,或至少要讓選民感受到它有轉型的意願。

  民進黨政策轉型的空間有限

  雖然調整兩岸政策是民進黨重新執政的必要前提,但基於民進黨的本身特質,以及上述多重因素的綜合作用,外界也不能對其調整幅度有過高期待。這可從民進黨兩岸政策調整所涉及的“憲政”與“實務”兩層次來看。

  (一)“憲政”層次:極可能對“台獨”主張重新包裝,“借殼(‘中華民國’)上市”

  民進黨現有基本價值及選民基礎,決定了它目前很難接受“九二共識”和“中華民國憲法”中的“一中”框架。民進黨內主流日前強烈反彈“一國兩區論”,其實就是這一思維的慣性反應。然而,歷經李登輝陳水扁主導的多次“修憲”,“中華民國”稱號其實已被那些較“務實”的“台獨”分裂勢力當成“台灣共和國”的新包裝,民進黨對“中華民國”已有較高的接受度。其1999年“台灣前途決議文”便是對這一現狀的充分展現。然而,在經過陳水扁執政八年期間不斷推行“制憲正名”的“急獨”路線和蔡英文任黨主席四年期間不斷推行“逢中必反”的激烈做法後,島內民眾對民進黨是否能夠接受“中華民國”再次產生很大疑慮。因此,今後不排除民進黨為了對付民意壓力,將陳水扁、蔡英文、施明德等綠營人士都講過的“中華民國是台灣,台灣是中華民國”寫入新的決議文,以做出重新回歸“中華民國”的姿態,這樣,既能迎合綠營所堅持的“台灣是主權獨立國家”,又能迎合島內多數民眾對“中華民國”的認同。當然,幾乎可以肯定的是,民進黨仍不敢廢除“台獨黨綱”,仍會繼續堅持“台獨”立場,“主權”仍將是民進黨“打馬反中”的主要武器。

  (二)“實務”層次,在兩岸經貿交流方面可能趨向積極,在兩岸文教交流領域則可能依然相當保守

  一方面,隨著兩岸經濟聯繫越來越緊密,繼續干擾ECFA等兩岸經濟交流合作事宜,只會與島內主流民意越走越遠,嚇跑中間與經濟選民,因此,民進黨最可能在此方面做較大調整,除了不再公開大肆反對ECFA等之外,甚至可能鼓勵黨籍縣市長等黨公職與大陸交流溝通,不僅不會回避經濟合作事宜,而且還可能在對大陸的呼籲也逐漸從“中國”改為“中國大陸”或“大陸”。民進黨在2月份的選舉檢討中強調,要不斷強化兩岸政策的務實與溫和路線,並在更深入研究大陸變化及對台戰略的同時,展開雙向交流,擺脫反中、“鎖國”等印象,其立足點也在此。另一方面,雖然兩岸文教交流將成為兩岸之間的下一個熱點,但因這種交流勢將逐漸消融“台獨意識”,並會激發島內民眾的中國意識,這與民進黨的一貫主張與選舉利益相悖,因而也可肯定,民進黨對兩岸文教交流的立場將會相對保守,有時甚至還可能上演激烈對抗的戲碼。

  不過,“憲政”是根本,“實務”是枝葉。因此,民進黨即使今後有所變化,更準確地說,這只是一種策略調整,而非真正的路線轉型。當然,如果民進黨繼續堅持“一邊一國”,繼續否認、反對“九二共識”,也必會讓其兩岸政策調整的效果大打折扣。

  民進黨兩岸政策調整的影響

  其實,無論是民進黨內對兩岸政策的爭論,還是民進黨真的對兩岸政策進行某種程度的調整,都足以說明民進黨內已經出現新變化。同時也不容否定,無論其兩岸政策是否會出現實質調整,民進黨的“變”總比“不變”強,且必將兩岸關係的發展產生較深遠的影響。

  (一)將在客觀上減弱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阻力

  較長時間以來,民進黨一直都是島內干擾破壞兩岸關係深化的最大阻力。然而,無論是當前的黨內爭論還是已經出現的些許變化,這一切都足以證明,民進黨已經認識到“台獨”之路行不通,基於重新執政的需要,它已開始反思並著手調整“逢中必反”的路線與作法。如果作為反對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最大阻撓力量的立場都能發生變化,這不僅將給希望享受兩岸和平紅利的島內民眾帶來更大的福音,也必將給兩岸關係帶來更多的機遇,更重要的是,對亟需鞏固和深化的兩岸關係和平大勢而言,不可謂不是可喜的一大變化。

  (二)有可能對國民黨大陸政策形成新的競爭推力

  過去四年,國民黨馬當局在推行“開放的兩岸政策”過程中,總會遇到民進黨的各種阻撓,“傾中賣台”是其始終揮之不去的心理陰影。現在,就連民進黨也重新反思,並確定要採取溫和、務實的兩岸政策,這對化解島內部分民眾對兩岸交流“速度過快”,“可能會傷害台灣主權”的擔心,進而減弱國民黨馬當局對被“扣紅帽”的顧慮無疑有相當大的助益。更有甚者,如果民進黨真能有所調整,則國民黨還將失去其在兩岸政策中“獨此一家,別無分店”的壟斷優勢。民進黨在兩岸路線上越溫和務實,國民黨在兩岸經濟交流合作政策上的相對優勢便越不明顯,對中間與經濟選民的吸引力便越不強烈,在選舉中的優勢便越來越小。因此,屆時甚至不能排除因兩黨競爭而產生民進黨逼著國民黨在兩岸關係再邁大步的所謂“倒逼機制”的新局面。

  (三)有利於國際社會更加準確地瞭解島內民意

  過去很長一段時間內,以民進黨為首的反對勢力總是在美日歐等國家和地區散佈島內民意對兩岸交流有反彈的聲音。雖然國際主流對此並不相信,並一再鼓勵兩岸之間進一步改善關係,但還是讓一些西方反華勢力常以此為藉口,或明或暗地支持島內“台獨”分裂勢力。然而,在民進黨發生新變化之後,國際社會更應確信,不斷鞏固和深化兩岸關係和平發展局面符合島內主流民意,是大勢所趨,他們只有順應這一潮流,才是真正尊重海峽兩岸人民的意志,他們也才可能更多地從兩岸關係的深化發展中的獲取更大利益。當然也不能排除,隨著兩岸關係的更加密切,那些依然抱有“冷戰”思維的反華勢力也可能因此更加緊張,從而繼續給“台獨”分裂勢力以錯誤的信號,增加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國際干擾因素。

  總之,民進黨在兩岸政策上出現的一系列新情況、新變化,是兩岸關係和平發展局面不斷深入的必然結果,雖然我們不能在短時間內對民進黨有過高期待,但畢竟已出現了可喜的一步。

  (全文刊載於《中國評論》月刊2012年5月號,總第173期)


 【 第1頁 第2頁 】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