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 
兩岸關係快速發展改變了兩岸的社會基礎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12-06-12 00:50:07  


 
  台灣選舉結束後,兩岸都強調了繼續從兩岸經貿領域的合作著手,鞏固4年來兩岸剛剛開始形成的共同社會基礎。這樣的政策是符合兩岸關係發展的客觀規律的。未來4年對於兩岸關係來說仍將是重大的歷史機遇,最重要的是從兩岸關係的社會基礎著手,進一步建立、鞏固兩岸共同的社會基礎,繼續營造有利於兩岸關係發展的社會大背景。有了新的社會基礎和社會背景,才能夠有條件對話解決包括政治議題在內的各項議題。繼續構建兩岸共同的社會基礎可以從以下三個方面著手:一是繼續推動ECFA的後續談判,深化兩岸在經貿領域的合作。“現代政治的本質是對利益的調整和分配,這是與現代經濟相協調和相支撐的”。“現代政治家更是用利益來界定政治,將政治看成是‘誰得到什麼?何時和如何得到’”⑦,因此,讓兩岸的民眾,特別是台灣的民眾、台灣中南部的民眾享受到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紅利不僅是一個經濟議題,也應當是現階段兩岸關係中最大的政治議題;其次,推動兩岸的文化與教育領域的交流與合作,加強兩岸在社會各個層面的交流,增進彼此的瞭解,構建共同的認同;第三,循序漸進開展兩岸之間的政治對話。優先思考解決兩岸在經貿領域衍生出來的政治議題,突破制約兩岸經貿合作的瓶頸,深化經貿領域的合作。同時,就彼此關心的政治議題展開坦誠的對話與交流,增進彼此的瞭解與信任,為今後解決政治難題積累互信。

    從營建兩岸共同的社會基礎著手
    推動兩岸政治關係發展將有更加扎實的民意基礎

  兩岸政治關係和政治議題的主要內容包括台灣的政治地位以及兩岸的相互定位,兩岸關係的未來走向,台灣的國際參與以及兩岸的軍事互信等議題。兩岸政治關係的核心議題是兩岸相互定位,一旦這個議題解決了,其他相關議題的解決也就有了依據。但是,未來兩岸政治關係的相互定位需要經歷一個共同構建的過程,要在共同的社會基礎中逐步孕育產生。

  回顧兩岸關係的歷史可以看到,在上世紀80年代大陸確立了“和平統一,一國兩制”的對台方針後,海內外進行了廣泛的討論,提出了各式各樣,多達二十餘種解決兩岸政治分歧的模式⑧。對於這些模式,不僅在台灣社會沒有形成共識,而且,大陸方面也沒有接受,認為“無論是以上哪一種統一模式,都不適合中國的國情”⑨。原因在於,在2008年以前,由於大陸和台灣之間處於軍事對峙、政治對立狀態,台灣與大陸缺乏共同的社會基礎。在當時的社會形態下,兩岸民眾之間的交流交往是十分有限的,絕大多數兩岸的民眾沒有機會參與兩岸關係的互動,也沒有能力影響兩岸政策的制定過程。當時大陸與台灣之間的互動基本上是由兩岸少數精英人士來實施的,兩岸的相關政策是依據兩岸的政治精英和學術精英的思考、對話完成制定的,一些關於兩岸關係最終的解決方案,例如“聯邦制”、“邦聯制”、“中華國協”等模式都是一些精英人士根據西方的政治學理論提出的設想,這些設想不僅脫離兩岸的實際情況,更為重要的是沒有兩岸民眾的實際參與,缺乏民意基礎。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