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拔掉“醫鬧”的病根還需標本兼治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12-05-03 11:38:55  


  衛生部、公安部4月30日聯合發布了《關於維護醫療機構秩序的通告》,旨在嚴厲打擊暴力傷醫、辱醫等妨礙危害醫療機構秩序的行為。幾乎同時,一則醫患糾紛新聞也成為公眾關注的熱點。據《華商報》報道,陝西榆林橫山縣百信醫院一患者胃穿孔死亡,院長帶領全院40餘名醫護人員悼念死者,致辭檢討懺悔,集體下跪磕頭。不過,至今尚無證據表明醫院存在過錯。近年來,醫患糾紛愈演愈烈,暴力傷醫、辱醫的“醫鬧”事件更是屢見報端,已經演變為一種值得關注的社會現象。 

  “醫鬧”現象背後,有著眾多深層次的原因:第一,醫療機構自身存在服務不規範、醫德醫風失範等不足之處。由於政府投入不足,醫院面臨公益事業和創收機制的雙重壓力,只能通過醫療服務實現經濟創收,弱化了公益性。少數醫務人員工作不規範、態度冷漠,甚至存在收取紅包、吃拿回扣、巧立名目亂收費等不道德行為,往往導致患者及家屬對醫院和醫療工作產生不滿。第二,醫患之間的信任危機不斷加劇。長久以來,醫患關係建立在雙方人格信任的基礎上,關係較為融洽。近年來,少數醫院和醫務人員為了追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把患者當成了實現經濟利益的“搖錢樹”;而患者一旦對治療結果不滿意,就會產生“人財兩空”的感覺,從而導致醫患之間矛盾重重。第三,政府在財政投入和履行相關職能方面,還存在一些不到位的情況。一方面,在政府預算支出中,衛生總費用的比例在逐年降低,財政投入相對不足;另一方面,醫療糾紛發生後,有關部門對“醫鬧”行為制止力度不夠,片面追求息事寧人,客觀上助長了“醫鬧”的氣焰。 

  可見,解決“醫鬧”現象,遏制暴力傷醫、辱醫行為,除了出台規範性文件以外,還需要從根本上解決問題。事實上,醫患矛盾在國內外都是普遍存在的現象。國內“醫鬧”能成氣候,而國外卻少有類似“景觀”,原因就在於其處理醫療失誤的系統機制相對完備。參考國外的一些做法,筆者認為,有必要完善以下幾個方面的機制: 

  首先,履行政府應有職責,促使公立醫院盡快回歸公益。可考慮加大政府投入,發揮政府保障群眾基本醫療的主導作用,從而維護醫院的公益性質。同時要建立健全醫院管理、運行、補償和監管機制,控制醫護人員灰色收入,增加合法收入,引導醫護人員全身心投入到診療疾病上來。還要強化信息公開和醫患溝通機制,減少患者不必要的懷疑,重建患者對醫院和醫護人員的信任和尊重。 


【 第1頁 第2頁 】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