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三,雙方不同程度地向對方釋放了善意。中共方面,胡錦濤鄭重呼籲:“對於那些曾經主張過、從事過、追隨過‘台獨’的人,我們也熱誠歡迎他們回到推動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正確方向上來。我們希望民進黨認清時勢,停止‘台獨’分裂活動,不要再與全民族的共同意願背道而馳。只要民進黨改變‘台獨’分裂立場,我們願意作出正面回應。”(8)如此鄭重喊話,顯然說明在中共眼裏,民進黨已是可以爭取而非只能孤立、打擊的對象。中共這種“不記仇”“不失望”“不拒絕”的政治魄力和善意(9),是實現民共對話的積極因素。民進黨方面,務實派認為,大陸崛起及其對國際關係格局的影響,是客觀事實,民進黨應當積極面對和利用。民進黨籍部分公職人員和智囊,多次肯定了兩岸和平發展對台灣的正面作用。這種聲音也同樣是實現民共對話的積極因素。
當然,或許有人覺得筆者過分樂觀。在他們眼裏,上述姿態不過是兩黨的政治語言,不必當真,因而不把它們看作是有助於實現民共對話的積極因素。但筆者認為,不可小瞧這些語言;政治交往中,“好言相勸”總比“惡語相向”好些,因為很多時候,善意語言本身會為爭執不下的雙方提供一個緩和緊張氣氛的“台階”。熟悉兩岸關係史的人都清楚,缺少善意的政治語言曾經多麼大行其道,兩岸關係正常化進程曾經多麼深受其擾。所以,我們應適時、適度地肯定兩黨“空中對話”中包含的善意元素,沒必要動輒上綱上線“揭穿”它。
(二)當前,雙方雖然仍舊時有“敵對”言行,但另一方面,都不僅通過公開或隱蔽、直接或委婉的管道表達了對話意願,而且也切實在對方“鼓勵”下“單方面”採取了若干積極行動。
中共方面:即使陳菊當著大陸高級官員的面,說出“中央政府我們的馬英九總統”,大陸也沒把會面搞得不歡而散,而且還繼續積極歡迎並接待民進黨籍縣市長赴大陸交流;即使民進黨籍學者並未“棄獨”,大陸仍加大與其溝通力度,例如,邀請羅致政等人參加兩岸關係研討會,廈大台研院還曾主動邀請親綠學者“探討民進黨與大陸對話的可能性及兩黨對話的共同‘政治基礎’”(10)。
民進黨方面:委託智庫規劃兩黨交流對話平台,表示若執政將“延續前朝政策”,敗選後多次展現務實調整大陸政策的企圖,沒有強力禁止民進黨籍縣市長赴大陸,沒有杯葛羅致政等赴大陸參加學術活動,等等。
當然,筆者也承認,這些現象,總體而言還比較少、比較淺,離民共對話真正開啟所需要的條件、氣氛還差很遠,但也彌足珍貴,畢竟比那些“井水不犯河水”、“老死不相往來”的架勢要好得多。
(三)縱向地看,雙方對兩岸關係、民共關係的認識、態度、對策,雖未靈活到完全與時俱進的程度,但也絕非一成不變地僵化停滯,而是屢有調整,並從中獲益,顯示了雙方處置黨際關係的政治思維都具有一定柔韌性、可塑性。下面僅舉較具代表性的幾例。
中共方面,一是具體問題具體分析。例如,早在2002年,時任副總理的錢其琛便公開提出:“我們認為,廣大民進黨成員與極少數頑固的‘台獨’分子是有區別的,我們歡迎他們以適當身份前來參觀、訪問、增進瞭解。”(11)二是身段更柔軟。例如,胡錦濤在2008年呼籲:“只要民進黨改變‘台獨’分裂立場,我們願意作出正面回應。”(12)類似表態,都顯示了較強的靈活性:不把所有民進黨人劃歸“敵對陣營”、不總盯著最棘手的“台獨”黨綱、不期待對方的改變一蹴而就。這種調整,在島內部分人群中反響較好。
民進黨方面,一是1999年,在“急獨”成為票房毒藥的客觀形勢下,以通過《台灣前途決議文》為主要標誌,“成功”實現大陸政策轉型,2000年上台執政。二是對ECFA,最初一味抹黑、杯葛,但在ECFA日得人心的趨勢下,經過權衡後,改為集中批評其所謂程式上的民主性問題及分配上的正義性問題,直至最後表態“概括承受”。這表明,若外力足夠大,為贏得選票,民進黨會調整大陸政策的。
(四)民進黨內部派系文化盛行,對民共對話而言,既可能成為障礙,也可能成為推力。
“台獨”是民進黨的核心價值觀之一,但其社會基礎複雜多樣,對於“台獨”的性質、目標、路線、手段等,來自不同地域、族群、行業、部門、年齡段的人,都表現出不盡相同的思想傾向。這些思想傾向中有些與我們推動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主張相比相差很大,有些則與我們接近甚至有部分交集。這意味著民進黨不是鐵板一塊、不是一潭死水,大陸方面並非毫無開發空間可言。遠的不說,單看今年1月14日至今短短幾個月時間裏,關於在敗選後如何因應兩岸新形勢、如何與中共打交道,民進黨內部便出現了多種聲音:既有執迷不悟、頑固保守的,也有務實開明、積極調整的。後者的一些論述儘管尚未成形、成熟,也未必能為中共完全接受,但其正視現實、理性反思的精神是民共對話的動力,應當得到鼓勵和引導。
順便提及,對民進黨及其代表人物而言,“台獨”究竟是堅不可摧的政治信仰,還是可用可不用的政治工具?對此問題的判斷,直接影響到中共對民進黨動向的預期及因應。石之瑜先生指出:“實際上,民進黨高層中的真台獨很有限,絕大多數是假台獨,可獨可不獨,台獨是他們摧毀國民黨士氣與自信的法寶而已,不是他們多數人心中的信仰”。(13)施正鋒也說:“民進黨只有在需要時,才把台獨拿來取暖,把台獨當柴火燃燒。……台獨不是他們所信仰的真理”。(14)不過,比較符合現實的判定應是:對於“台獨”,有部分人把它當信仰;有部分人把它當工具,這取決於具體的時空條件。但不管怎麼說,作為一個組織整體,民進黨與“台獨”並非“同生共死”關係,因而促使民進黨逐漸邁出停止“台獨”分裂活動步伐、排除民共對話的最大障礙,邏輯上不是沒可能。大陸方面應當有這個信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