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石季龍:釣魚島何故平地起風波?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12-07-30 11:46:22  


 
  沖繩基地問題的糾結

  文章指出,1879年日本吞並琉球,設沖繩縣,但沖繩土著居民長期受到歧視和壓制。二戰後期爆發沖繩戰役,守島的日本軍隊強迫平民作戰,戰敗時屠殺平民,直接和間接造成沖繩本島四分之一人口死亡。二戰結束後,沖繩被美國長期占領,1972年移交給日本。沖繩當地經濟落後,僅依靠旅遊業和漁業維持,大批沖繩人流入日本本土,從事以服務業為主的艱苦工作,並飽受日本本土居民的歧視。但與此同時,沖繩又是美國在遠東的主要軍事基地。1972年,沖繩基地占美軍在日基地的59%;越戰之後,美國大量撤並在日本本土的基地,許多軍事單位被充實合併到沖繩;到1998年,沖繩基地的占比上升到77%。美軍基地在運轉、訓練時擾亂民生,而且駐日美軍享有特殊地位,不受日本法律管轄,與當地居民常常發生衝突。沖繩當地多次發生反對美軍基地的抗議運動,沖繩基地問題因此成為影響日美關係的重要議題。2009年日本發生政權更迭,執政多年的自民黨敗選,民主黨上台組閣之後,沖繩基地問題又生出新的變數。

  2009年7月,為了在眾議院選舉中獲勝,民主黨黨首鳩山由紀夫在沖繩那霸市演說時,承諾:“一定將美軍基地趕出沖繩。”鳩山由紀夫就任首相後,即提議與美國重新討論普天間基地搬遷問題。鳩山由紀夫這一否定2006年日美協議的嘗試,立即遭到美國方面的反彈。2010年4月,在華盛頓核安全峰會上,鳩山由紀夫直接向奧巴馬提出請求重新討論基地問題,結果遭到直接拒絕。在美國的壓力下,鳩山由紀夫的態度逐漸趨向妥協,同意回到2006年的日美協議上來。但這一轉變遭到沖繩地方政府的堅決反對,其執政盟黨社民黨和國民新黨也拒絕妥協。鳩山由紀夫在美國、國會、內閣、沖繩地方政府之間來回周旋,進退維穀。最後社民黨退出執政聯盟,鳩山內閣倒台。菅直人繼任首相後,延續了鳩山內閣後期的思路,同意接受既定的日美協議,同時盡量減輕沖繩縣的負擔。為了減少阻力,菅直人內閣試圖以增加開發補助金的辦法,來誘使沖繩方面的軟化立場,但這一做法並未奏效。

  搖擺於中美間的日本

  9.11事件以後,美國長期陷於伊拉克和阿富汗戰爭,損耗了大量國力。2008年金融危機爆發後,美國經濟長期蕭條,被迫從全世界收縮。與此同時,中國經濟高速發展,與周邊地區的經濟合作不斷增強。中國對亞太地區經濟影響的擴大,令美國感到不安。在此背景下,奧巴馬一邊從伊拉克和阿富汗撤退,一邊反覆鼓吹重返亞洲。其目的無非是在美國戰略撤退的同時,穩固傳統的盟國陣營,構築針對中國的防波堤。在強化傳統的安全機制外,美國特別針對中國的經濟影響,推出了TPP(《跨太平洋戰略經濟夥伴關係協定》),吸收中國之外的亞太各國參加,力求在經濟關係上拉攏亞太各國。而隨著中國的崛起,日本國內主張密切對華關係者越來越多。其中,日中友好協會會長加藤弘一提出的日美中“正三角形”論最為著名。加藤弘一曾任日本自民黨幹事長,是日本的資深政治家,其主張在政商界影響甚大。

  鳩山由紀夫上台之初,謀求大刀闊斧地調整日本外交,以構築對等的日美同盟關係,實現外交戰略的主體性。為此,他重新提出日美中“正三角形”論,以建立“等距離的外交和國際關係”,並謀求建立“東亞共同體”。由於美國和日本締結了安保條約,是事實上的盟國,鳩山由紀夫的“正三角形”論,無疑是要遠離美國而靠攏中國。並且,鳩山由紀夫還試圖修改《日美行政協定》,調整在日美軍的特殊地位,日美關係因此迅速下滑。

  而在日本國內,鳩山由紀夫的外交戰略遭到自民黨的強烈抵制。自民黨前首相小泉純一郎,就直接指責民主黨政權為“外交盲”。在日本主流媒體中美國的影響一向很大,在日美關係僵局中,日本媒體尤其是電視媒體,對民主黨及其內閣猛烈批評,致使後者支持率直線下滑,執政壓力陡然增大。

  在對美關係的僵持中,民主黨急於打開對華關係。2009年12月,民主黨幹事長小澤一郎率團訪華,其600多人的代表團規模十分罕見,民主黨國會議員就有143人。小澤一郎在會見中國領導人胡錦濤時,傳達了對華友好的意向,並獲得了正面回應。

  鳩山由紀夫辭職後,菅直人繼任首相,開始從前者的立場上後退。菅直人放棄了日美中“正三角形”論,承認2006年日美就搬遷基地達成的協議,以此來修復日美關係。但是,菅直人繼續謀求加強與中韓為首的“亞洲共同體”的關係,這自然無法獲得美國的諒解。並且在美國方面,已非常不信任新出爐的民主黨政權。因此在菅直人時期,日美關係依舊十分冷淡。而在對華外交上,民主黨政權短期內也未能打開局面。除了民主黨自身的政策問題外,其直接原因是難以與中國高層充分溝通。自民黨總裁穀垣禎一就指出,長期執政的自民黨與中國方面有著暢通的交流渠道,可以開誠布公交換意見。而新近上台的民主黨政權,遠未能建立類似的渠道。而在民主黨內部,前外相前原誠司和現任首相野田佳彥等親美勢力不斷幹擾,也是對華外交進展緩慢的重要因素。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