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員形象的危機
官員形象的危機來自於兩個方面,一是背離官員形象預期導致的危機,二是公眾社會心態偏差導致的官員形象危機。
新京報:這些年,關於官員的雷語不斷,被曝光的問題也很多,影響官員形象的因素都有哪些?
唐鈞:影響官員形象的因素較多。第一,極少數官員違法違紀的嚴重問題,這是公眾深惡痛絕的,會直接引發嚴重的形象危機。研究表明,貪腐官員雖然數量少,但確實會對官員形象產生長期和深遠的負面影響。
第二,官員的“轉型期不適應症”,是指極少數官員只擅長運作領導關係,卻不懂處理媒體關係和群眾關係;“內戰內行,外戰外行”,研究表明,窗口行業的官員才真正是最高危的職業,形象危機又往往出在“鏡頭感”不對的問題上。
第三,官員在形象危機應對方面的技巧欠缺,危機爆發後既未及時消除負面影響,又不善於解釋和獲得公信,還不擅長官員形象危機的風險防治。研究表明,官員形象危機頻繁出現越抹越黑、越處理越糟糕的現象。
第四,對公權力約束的制度建設在某些環節上仍有漏洞,可能引發官員的問題,也容易遭致公眾的不信任。研究表明,自由裁量權越大、掌握公共權力和資源越多的部門,官員的形象風險也越大,而且危機爆發後消除負面影響也越難。
第五,部分公眾對於官員的偏見和誤會,認為官員形象好必須等同於服務態度好,而執法部門的官員從職能定位上就無法達成此標準。研究也表明,服務部門的官員形象明顯要好於執法部門的官員形象。
第六,社會情緒的問題,部分公眾對官員有著習慣性的質疑,以洩憤為目標對官員開展“扒糞”甚至“潑糞”。研究也表明,越是接近基層的官員,越是從事具體社會管理服務實際工作的官員,形象也確實要差些。
新京報:在剛剛發布的形象危機應對藍皮書《形象危機應對研究報告(2012)》中,勾勒出了“官員形象的風險地圖”,這個地圖呈現什麼樣的分布?
唐鈞:“官員形象的風險地圖”把近年來官員形象方面頻發、且社會負面影響較大的危機事件,分門別類地概括和羅列出來,形成了可供預防和預警官員形象危機的“地圖”。
其中,官員形象危機的風險要素主要包括:(1)違法犯罪類,包括貪污、受賄、瀆職、致他人死亡、讓他人頂罪等;
(2)違規違紀類,包括公款消費、生活腐化、奢侈消費等;
(3)行政問責類,包括行為不當、應對不當、作風懈怠等;
(4)負面影響類,包括抄襲造假、言語舉止不當、非正常死亡、神童官員、吃空餉等;
(5)家屬問題類,包括家屬違法、家屬仗勢欺人、家屬非法牟利等;
(6)官員形象“被影響”類,包括冒充官員身份、冒用政府名義等。
從官員的高危行為來看,形象危機應對藍皮書《形象危機應對研究報告(2012)》研究表明:瀆職、貪污、受賄等違法違紀行為最為突出,依次占全部風險行為的28.3%、24.5%和9.4%。公款消費、生活腐化、言語舉止不當等危機行為逐漸上升,各占總體的4.7%。
新京報:從輿情監測看,民眾對有些官員的形象似乎評價不高,為什麼?
唐鈞:從深層次來看,官員形象的危機來自於兩個方面,一是背離官員形象的不當言行導致的危機:官員的違法違規和不妥當的言行舉止,極易引發公眾的憤怒和“扒糞”的熱情。二是公眾社會心態偏差導致的官員形象危機:部門職能的差別導致了官員行為的區別,服務部門是熱情服務,執法部門卻是嚴格執法,如果解釋的程度和效果不佳,容易導致極少數群眾對於執法部門官員產生形象偏差的思維定勢。類似警察、城管這樣的執法部門,其實質是對違法當事人的直接打擊和對合法群眾的間接服務,而不是一律的微笑服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