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 
對謝長廷兩岸政策論述的觀察和思考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12-10-08 00:13:50  


 
  (四)在比如民共對話平台的名稱等技術問題上,應表現得更加大度開放些。謝長廷不止一次地表示,“願意代表民進黨與中國建立一個對話的平台或管道”。其實,我們可以積極自信地回應他們:只要民進黨人士願意回到推動兩岸和平發展的正確方向,我們當然可以在兩岸現有交流對話平台之外,商討建立民共兩黨專用的交流對話平台。

  (五)對民進黨故伎重演操作悲情政治的可能性要有思想準備。把大陸醜化成欺負、打壓台灣人的“霸權”,把自己美化成捍衛台灣主體性的“英雄”,是民進黨撈取選票的慣用伎倆。我們有理由相信,一旦謝先生等人的嘗試遲遲得不到大陸積極回應,民進黨必然在選舉中大做文章,為自己在兩岸關係上的頑固立場尋找藉口:不是我民進黨不調整,而是大陸以大欺小,不理睬我們。對此,大陸應有思想準備,並及時、持續地向社會闡明,民進黨的“台獨”立場才是阻撓民共關係正常化和破壞台灣同胞福祉的真正因素,防止民進黨繼續混淆視聽,陷我於被動。

  結語

  從兩岸關係發展的歷史規律看,民進黨應當而且必須改變“台獨”立場,否則,就算依靠短線操作僥倖贏得幾次選舉、享受一陣子掌權的滋味,也改變不了最終慘遭歷史淘汰的命運。當然,民進黨改變“台獨”立場是一個複雜、長期的過程,目前尚未出現我們所期待的局面,但同若干年前把自己人也污蔑成“十一寇”的烏煙瘴氣相比,終究是有了某些“可喜”的正面元素,謝先生等人的論述便是其中之一。民進黨回到兩岸和平發展正確道路上的過程,就是這些積極元素積少成多的過程。我們應當有這個信心和耐心,不斷加大爭取力度,增強諸如“憲法一中”等積極論述在民進黨內部的影響力,推動民進黨早日回到兩岸和平發展正確道路上來。

  註釋

  (1)“國台辦新聞發佈會輯錄(2012-05-30)”,國台辦網站,2012年5月30日。

  (2)“謝長廷願意代表民進黨建立與中國對話的平台”,美麗島電子報,2012年7月13日。

  (3)“謝長廷:‘憲法一中’是事實,但有爭議”,中國評論新聞網,2011年1月10日。

  (4)“謝長廷‘護台就是護中華民國’,國民黨:樂見”,國民黨新聞稿,2012年6月13日。

  (5)“謝長廷願意代表民進黨建立與中國對話的平台”,美麗島電子報,2012年7月13日。

  (6)“游錫堃:民進黨若放棄台獨就沒了”,中國評論新聞網,2012年3月16日。

  (7)“吳釗燮否卜睿哲:兩岸事務沒有那麼急迫”,中國評論新聞網,2012年6月1日。

  (8)“DDP的轉型問題”,林濁水,台灣新社會智庫網站,2012年2月24日。

  (9)“游盈隆:綠營出現拋棄台獨黨綱呼聲很奇怪”,中國評論新聞網,2012年6月9日。

  (10)“進一步深化和平發展局面——未來四年的兩岸關係前瞻”,楊立憲,《中國評論》,2012年第3期。

  (11)“謝長廷:盼民進黨多和中國對話”,中國評論新聞網,2012年4月28日。

  (12)“綠營謝長廷:不與大陸交流將永遠當在野黨”,華夏經緯網,2012年6月6日。

  (13)“謝長廷願意代表民進黨建立與中國對話的平台”,美麗島電子報,2012年7月13日。

  (14)“謝長廷:不強求任中國事務委員會主委”,中國評論新聞網,2012年1月24日。

  (15)“快評:民進黨根本無意與中共接觸溝通”,中國評論新聞網,2012年6月26日。

  (16)“謝長廷願意代表民進黨建立與中國對話的平台”,美麗島電子報,2012年7月13日。

  (17)“謝長廷:盼民進黨多和中國對話”,中國評論新聞網,2012年4月28日。

  (18)“謝長廷:現狀下謀求幸福,問題讓後代解決”,中國評論新聞網,2012年6月13日。

  (19)“謝長廷願意代表民進黨建立與中國對話的平台”,美麗島電子報,2012年7月13日。

  (20)“民進黨何處去”,郭正亮,《中國評論》,2012年第3期。

  (21)“許信良:謝長廷的‘憲法共識’是進步觀點”,中國評論新聞網,2011年1月15日。

  (22)胡錦濤:“攜手推動兩岸關係和平發展,同心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在紀念《告台灣同胞書》發表30周年座談會上的講話”,新華網,2008年12月31日。

  (全文刊載於《中國評論》月刊2012年10月號,總第178期)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