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 
從馬英九兩岸及對外關係政策目標看其相關新人事安排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12-11-26 00:51:07  


 
  三是馬當局要將“主權互不承認,治權互不否認”進行機制化,開創“治權對等”局面,為未來簽署兩岸“和平協定”跨出實際的一步。2012選後,筆者曾判斷,兩岸“和平協定”有可能成為國民黨2016年尋求連續執政的訴求。當時的分析是,馬在第二任期原本可能在“和平協定”目標上加大力度,完成其兩岸和平發展制度化的政策目標,建構完成其台灣安全的“第一道防線”,這從他在選舉中提出“和平協定”議題就能看出來。但是“和平協議”一提出就遭到民進黨的激烈攻擊,尚且還有馬自己補充提出的“公投”決定的問題,簽署的難度較大。因此,在島內情勢尚需尋求更為成熟的運作條件的情況下,馬要做且能做的應該是,讓“和平協議”在第二任4年島內社會的討論、運作中,累積島內民意基礎;通過兩岸智庫、學者的交流磨合共識,並爭取國際社會特別是美國的支持,然後在2016年時做為國民黨下任候選人政見提出。

  如今,從國民黨榮譽主席吳伯雄釋出“兩岸同屬一中”和“一國兩區”的情況可以看出,馬在主觀上仍將簽訂“和平協議”當成其對台灣的責任和個人歷史使命。這個責任、使命如何達成,現在基本有了可循的軌跡,即馬英九要先將“主權互不承認,治權互不否認”進行機制化。這是他為未來簽署兩岸“和平協定”跨出的第一步。其具體政策作為就是提出推動兩岸互設“綜合性的辦事處”。對此,“陸委會”主委賴幸瑗明言,其目的是強化“機制對機制、官員對官員”的互動關係,“促使大陸正視中華民國存在的事實”(《賴幸瑗:是維持現狀非終極統一》2011年月10月19日台《中國時報》),但從馬的邏輯上看,實際上是要達成台在“治權”上的與大陸的“對等、尊嚴”,開創一個兩岸“治權對等”的局面。從馬英九處理台參與國際組織與活動的策略上,更能清晰的看到其“主權與治權分開處理”、尋求“治權對等”的思路。如2008年一上任,馬就調整直接“加入”聯合國的政策,而以有意義參加聯合國專門機構做起;2012年連任後,將其選舉期間提出的一攬子的“兩岸和平協議”轉為兩岸ECFA等16個協議為支柱的共同建構;在台與他國洽簽FTA方面,台“經濟部”稱,要“彈性運用‘堆積木’(building blocks)模式,一個個協定去堆的方式來處理”,而不是洽商整個FTA(《施顏祥:台日今年內簽新協議》,台《中國時報》2012年6月27日);在參與國際組織上,以駐外辦事處名義加入,如2011年3月,台“駐紐約經濟文化辦事處”加入“聯合國系統學術理事會(Academic Council of the United Nations System,ACUNS)”,成為機構會員(《活路外交台積極參與國際活動》,台《中國時報》2012年6月15日)。2012年2月在德國柏林舉行的歐洲警察大會,首度邀請台參加,台提出,希望台“刑事局”在該組織設點,與歐洲的警政及治安單位建立聯繫管道進行經驗交換與情報合作(《我與歐盟合作反詐騙盼設駐點》,台《中國時報》2012年2月18日);在兩岸商談台“國際參與”問題上,馬當局以民生議題來定位其訴求,提出在海基會、海協兩會機制下進行商談。吳敦義就提出,“氣候變遷與民航組織屬於民生議題,更牽涉環保署、經濟部、外交部、民航局相關業務,也可透過兩會平台來談”(《吳敦義:透過兩會擴大國際參與》,台《中國時報》2012年4月7日)。從這裏,可以看到,馬當局更多利用“化整為零”的方式,降低主權層面,降低政治敏感性,這不僅僅是一種務實的彈性作為,更是在走一條“主權與治權分離”、“治權對等”的路線,是配合兩岸“主權互不承認,治權互不否認”機制化政策的,是為未來兩岸商談“和平協議”建構利基的,從中當然也顯示出馬與賴幸瑗的理念是有差別的。

  3、兩岸文化合作機制的建立、協定簽署的可能性,要看馬的意志。

  2008年馬當選後即提出,支持兩岸經貿和文化交流正常化,對兩岸簽署相關協議已經準備好了。4年後,兩岸經貿正常化目標基本達成,只有文化交流機制尚未建立。至2011年,“陸委會”始終以“目前看來沒達到這個階段”(《陸委會:談文化協議時候未到》,台《中國時報》2011年2月10日)為由,明確拒絕兩岸簽署文化協議。分析其中原因,大體有三,其一,台當局目前文化交流合作的重點在文化產業利益,現有協議已基本能解決台灣方面在文化交流領域中遇到的問題;她關注的下一個議題是簽署兩岸出版業的協議(《陸委會:談文化協議時候未到》,台《中國時報》2011年2月10日)。其二,台認為,簽署文化協定要建立在雙方文化的彼此認同之上,目前島內民眾無論是歷史價值觀還是政治價值觀等都與大陸社會的差異相當明顯,民調顯示島內民眾對大陸社會的認同度也相當低;其三,島內對中華文化與“台灣文化”關係的認知也有相當大分歧,這本來就關涉彼此“身份”認定問題,加之選舉年也容易給民進黨攻擊口實。因此,馬當局對簽署文化協定的動力不足。

  而2012年選後,兩岸文化協議的簽署再次成為兩岸關注的熱點。2012年5月,首任台“文化部長”龍應台對兩岸簽署文化協議表達開放態度,並提出召開“兩岸文化前瞻論壇”預為探路的設想,並對推動兩岸互設民間文化辦事機構態度積極。但2012年8月,龍應台在美國訪問時卻明確表示,除非有非常實質意義的內容,目前沒有考慮與大陸簽署文化協議,只希望與大陸討論排除兩岸文化交流障礙議題,並進而提出兩岸文化制度不同等不簽的理由。對此,“陸委會”則明白聲明,兩岸簽署文化協議沒有必要,在文化交流上有許多民間機制作為互動平台,兩岸民間交流已相當順暢。鑒於馬當局內部分歧,大陸雖然對兩岸文化協議的簽署、交流機制的建立始終積極推動,但也採取了相當務實的態度。國台辦發言人范麗青就龍應台兩岸互設民間文化辦事機構予以正面回應,並就“兩岸文化前瞻論壇”特別明確表示,“文化協議可以是整體的,也可以分步驟進行,大家可以溝通協商”。就台文化企業關心的兩岸文化合作中的諸多障礙在民間層次無法解決的問題,日前海協會長陳雲林在台北表示,文創產業的合作可以納入ECFA後續協商議題之服務貿易協商。上述情況看來,未來兩岸文化協定的簽署及簽署方式、兩岸文化機構的互設,都要看馬英九的意志。

  (二)美國插手兩岸事務的機會與空間在擴大,但是美國等政治勢力的介入不足以扭轉兩岸和平發展的大趨勢。

  1、美國不會對中國崛起下的兩岸關係動向袖手旁觀。

  美國對台關係中,最重要的不是美對台的經貿關係,而是兩岸關係,特別是兩岸關係的政治走向、台當局的大陸政策。這是美對台關係中的核心內涵,直接牽涉美國的亞太戰略利益。馬英九連任後,將中國作為積極防範對象的美國必定繼續加大力度對其進行操控、影響。

  一是美國已經擴增美台官方對話管道。2011年10月“維基解密”曝出,馬英九執政後,美國首次在國防部之外,主動增設國務院的美台政軍對話,主要側重在對台政治方面的關切。該對話機制由東亞局、政軍事務局共同主辦,台灣方面由“外交部北美司司長”率團與會,“顯示美方對台政治關係的重視,以及雙方關係的提升”(《又是維基解密台美12項對話管道曝光》,台《聯合報》2011年9月18日)。2012年1月11日,美國前AIT台北辦事處處長包道格、前美國亞太副助卿祈歸慕與知名東亞安全學者史帝夫高森組成的台灣選舉觀察團抵台,高調拜會馬、蔡競選總部,並將在選後與島內智庫就島內選後內外情勢進行閉門研討會,說明美國急於第一時間掌握台當局的兩岸、對美政策(《前AIT處長包道格今抵台為九二共識背書?》,台《聯合報》2012年1月11日)。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