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奉林:大文化時代亞洲國家的發展與交流協作
我想結合座談的主題,從大文化的角度談談當前亞洲國家的發展與交流協作問題。當前亞洲形勢的一個總體特徵,是各國政治、經濟與文化聯繫空前緊密,由過去單純的軍事與信仰的對立而走向了相互依存、競爭與合作,可以預計,21世紀亞洲的作用將進一步上升,大國競爭會進一步加劇,成為世界矛盾集中而多發的地區。具體地說,冷戰結束後的二十年來,亞洲面臨的問題與環境比過去複雜得多,面臨域內域外的諸多挑戰。歸根到底,與美國傳統的亞洲戰略和各國競爭加劇有關。中國與南海一些國家存在領海紛爭,中日兩國的釣魚島之爭,日韓之間的獨島之爭,中國與印度兩個地緣相鄰大國之間的微妙關係,都說明亞洲問題的尖銳與複雜,對亞洲的發展交流與合作造成影響。我認為,這些問題的出現並不是以單個問題的形式存在的,而是形成一個複雜的矛盾集合體。它們雖然算不上是全球問題,但是重大的區域問題,必須在謀求亞洲合作的進程中給予足夠的重視,尋求解決之道。
當前人類社會進入了大文化時代。從大文化的角度看,只有全人類的共性、全人類的發展才是每個文化的最終歸宿,才是亞洲各國的最高利益。自從人類產生以來,人類社會經歷了漫長的分裂分散時代,這是人類生存的需要越走越開、越走越遠造成的。亞洲國家在經過近代和冷戰時代的痛苦之後,認識到現在已經到了需要重新建立秩序與合作方式的時候了。從戰後60年代開始,東亞出現了新的尋求合作的大趨勢,出現了許多構想。東亞國家從原來的“合”到近代的“分”,從近代的“分”再到今天的“合”,在經過幾場嚴酷的曲折之後重新看到了“合”的重要與“合”的力量,不論願意不願意與喜歡不喜歡,終將還要走到一起。戰後世界歷史發展的總趨勢是全球經濟一體化在迅猛發展,自上個世紀80年代以來世界最大的兩個國家——中國與印度相繼捲入市場經濟的大潮,所有國家、民族都在朝合作與融合的方向發展,大規模的商品貿易、人員與資本流動,生產活動國際化,已經突破國家與民族的界限,大大拓展了國際交往與合作,生產和消費都變成世界性的了,封閉已不再可能。隨著全球化進程的加深,亞洲地區和平與發展成為主流,商品交換與人員往來不斷,貿易規模擴大,各國合作交往開始進入世界舞台,但有時也伴隨著一定程度的國家關係的緊張。可以說,沒有哪一個國家再遊離於世界體系之外。這些條件為亞洲合作的開發與開展提供了比較充分的物化條件。
在歷史上,亞洲地區存在面積廣闊的經濟圈,西太平洋經濟圈與印度洋經濟圈遙相呼應,為人類提供了豐富的歷史經驗。進入近代社會以來,亞洲國家被整合到矛盾異常、複雜萬千的世界體系當中,歷史活動越來越具有全球性,各地區、各國家、各民族聯繫越來越頻繁密切,國際組織、地區性集團、跨國公司以及人員交流紛紛湧現,都不同程度地推動著人類活動的複雜化、擴大化。高揚亞洲國家發展與合作的主旋律,就是推進各國家重大經濟、文化、科技、宗教活動與人員往來,形成長期化與制度化的安排,形成對世界發展大趨勢的科學認識。今天亞洲國家的合作,是建立在當前亞洲各國發展層次的多樣性與多層次性基礎之上的。
中國學者近年在關注亞洲國家的整體發展,從過去單純的冷戰時代的政治形勢研究轉向了對現實重大發展問題的關照,從現實重大發展問題關照當中尋找各國發展的出路,從各國發展出路當中尋找迷失已久的合作的信心。亞洲區域研究的對象是一個整體世界,關注的是區域內跨民族、跨國家的政治、經濟、文化與科技交流等等,孤立的國別研究已經不能滿足今天形勢的發展需要了。亞洲區域研究打破了國別研究的局限,走向了域內國家間的互動交流與整體關聯。同樣,作為亞洲歷史發展階段的重要產物——區域意識也應該受到重視,引起研究,有助於我們從整體上把握當前亞洲的發展行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