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文大學全球政經碩士課程客席講師袁彌昌認爲,媒體製造恐共氣氛,與通識教育配合,會有倍增的效果。(記者單寧攝) |
袁彌昌:現時香港民眾對政府不信任、恐共等情緒,追溯源頭,都是因為香港的生活指數過高,不滿情緒開始與政治掛帥。香港失去過往的優勢,很多熱錢流進來,卻與香港人的生活無關,形成了虛假的安全感,所以媒體才能成功製造恐共的情緒。如果爸爸相信,就會思考如何保護下一代,若兒子相信,就會想如何追上上一代,所以比起舊時是倍數式的增長。
我認為,問題的癥結在於傳媒渲染與通識教育會形成倍增的效果。香港普通人一般比較缺乏政治教育,基本上對這方面沒有甚麼特別概念,即使有概念都可能只是讀過一點點社會學或政治學,他們大多比較認同民主自由那套觀念,傳媒如無冕之王,他們說甚麼人們自然都會吸收。加上近幾年香港推行通識教育,年青人每天需要讀報,而報紙提供的多為反對派的觀點,造成年輕一代的觀念偏向一邊。
洪錦鉉:有一種說法認為,香港自從推行通識教育,在反對政府和反對內地方面,都提供了一個重要的培訓元素,愈來愈多年輕人出來參與社運。通識教育講求批判性,甚麼是批判?反對就是批判。因此導致愈來愈多年輕人傾向批判政府的施政。
反對派的行動變得十分“立體化”,不單是文字、網絡、行動。媒體以前是文字媒體,現在還有影像圖片等輔助,立體化就某議題去做一些反對的行動,對年輕一代影響很大,學生們做功課時找資料全是這方面資料,因此傳媒對學生的影響非常大。所以推行國民教育,投放資源的模式上必須改變,但在建制的模式下,這點很難做到。因為建制派的年青人整體來說比較順從,容易聽從指引,佔據不了網絡世界,做不到遍地開花,在網絡世界被淹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