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褒貶不一 評價伊戰十年尚早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13-04-16 09:35:26  


  中評社北京4月16日電/十年前的4月9日,美軍開進伊拉克並控制了其首都巴格達。十年間,國內外對於如何評判這場戰爭的爭論,持續不斷。一邊,從“美國體面地輸掉了戰爭”到“戰爭終將會拖垮美國”,盤點美國失敗的遺產,不一而足。另一邊,從“戰爭推翻了薩達姆政權”到“美國主導了中東秩序”,渲染美軍勝利的果實,毫不讓步。十年之後的今天,到底如何評判這場戰爭?

  科技日報刊登深度評論文章稱,近日,圍繞美國伊拉克戰爭十年的得失,國內外軍事學、政治學及戰略學各個圈子討論持續升溫,在正反雙方的話語較量中,有關美國徹底失敗的論調明顯占據上風。如果說當初美軍宣告從伊拉克撤軍時,輿論中還只是流行著“美軍體面地輸掉了戰爭”之類的觀點,那麼,如今被金融危機和國家形象雙重制肘的美軍所面對的,則是“伊戰十年,美夢落空”“美式戰爭,窮途末路”之類的話語。

  拋卻紛亂的爭議,冷靜想想,十年的時間,對於進行一場戰爭可謂拖遝至極,但對於評判一場戰爭是否為時尚早呢?更何況,在戰爭早已不是軍方自留地的今天,單純用軍事、經濟這類的單一標尺來丈量這場戰爭的勝敗,是否有點狹隘呢?事實上,倘若我們回溯到十年前布什政府開戰的真實動因,就不難發現,評判這場戰爭的勝敗,或許需要一種“大戰略觀”。

  頗受爭議的戰爭

  許多時候,在歷史的迷霧掩蓋下,一些事件的真實動因在當時往往無從知曉,只能待歷史的迷霧隨時間的流逝而逐漸消散後,圍繞事件的全貌才得以呈現。十年前美國發動伊拉克戰爭就是如此。從今天逐漸披露的資料來看,早在2001年“9.11”事件之後,美國就開始籌劃著打這個“旗幟”出兵伊拉克以“替天行道”。

  話說“9.11”事件,世貿大樓、五角大樓遭到恐怖襲擊,給美國民帶來了極大的恐懼和憤怒。布什想利用這個機會,對伊拉克動武,於是拼命找借口。

  如在2002年10月,布什在辛辛那提發表了個荒謬的演講,警告伊拉克擁有越來越多的、可在大範圍擴散生化武器的飛機。但他所指的這些飛機,是伊拉克幾十年前從捷克斯洛伐克進口的噴氣式教練機,相當於蘇聯版本的美國“賽納斯”飛機。這些飛機航程約840英里,最高時速145英里,怎麼可能“用來對付美國”?顯然,美國決定對伊拉克動武前宣佈的一些證據都是如此差強人意,甚至讓人捧腹大笑。

  2005年5月,著名的《唐寧街備忘錄》曝光,它記錄了2002年7月之後,美英兩國官員關於策劃伊拉克戰爭的過程。這份備忘錄表明,美國早就在策劃對伊拉克動武,無論伊拉克是否擁有核武器,美英兩國都要推翻薩達姆政權。伊拉克戰爭前,美國對威脅進行大肆渲染,子虛烏有的大規模殺傷性武器將造成災難這種誇大其詞的宣傳,背後都指向一個見不得陽光的東西。時任副總統迪克.切尼說:“在一天的戰爭中,我們可能失去的不是數千人,而是數萬人,甚至數十萬人的生命。”國家安全顧問康多莉扎.賴斯甚至描繪了蘑菇雲籠罩美國城市的恐怖幻象,與切尼的斷言一呼一應。

  儘管在開戰的當年,60位美國頂尖科學家和前政府官員,其中包括23位諾貝爾獎獲得者,共同簽署了一項聲明,該聲明提及布什政府在伊拉克戰爭的前期準備階段,歪曲關於大規模殺傷性武器的科學證據。然而,小布什已顧不了那麼多了。

  於是,2003年3月17日,布什向薩達姆發出了最後通牒,限其在48小時內離開伊拉克,否則就開戰。3月19日,美國第一次針對薩達姆的“斬首行動”未奏效。3月20日,美軍大規模開進了伊拉克。4月9日,美軍控制了其首都巴格達。12月13日,薩達姆在其家鄉提克里特南面的一個地洞被美軍俘獲。2006年12月30日,薩達姆被執行絞刑。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