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如此回應傳言,余秋雨是否也在“編劇”?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13-05-01 08:52:25  


  作者:王秀華(北京 媒體人) 

  從網上讀到《余秋雨稱造謠者為老編劇:文革中曾寫最不道德的戲》一文後,儘管不了解也不屑於了解事情的來龍去脈,但卻產生了一個強烈的感覺:一直端著“大師”架子的余秋雨這次依然沉湎在自己設計的劇情裡,且以編劇的方式來回應有關自己婚姻等方面的傳言:
   
  第一、“一大群學生”當年之所以上山下鄉是因為看了一場戲?余秋雨在“鎖定造謠者”一文中說,某人在文革中寫了一部“不道德”的戲劇,導致學多學生看了之後便上山下鄉。更離奇的是20年後因為學業荒廢,他們又去找編寫戲劇的人算賬,還差點產生圍毆事件,只是在余秋雨介入後才為那位可憐的編劇解了圍。且不管當時的具體情況如何,僅僅依據常識來判斷就會讓人產生如下疑問:當年的上山下鄉是一場席捲全國的運動,與一齣戲的作用何幹?學生們如果事後真的去找編劇算賬,是不是也完全是找錯了原因找錯了對象?從這種生拉硬扯、牽強附會的言論中,人們沒有看到與余秋雨學術地位相稱的邏輯判斷能力,而是聯想到一些市井之徒的行徑,豈不令人扼腕嘆息?
   
  第二、余秋雨說在為那位編劇解圍時,他還“嚴肅批評了他那台戲”,那我們就要問上一問了:你余秋雨是在什麼情況下知道那出戲的?你在當年看過沒看過那出戲?如果看過,當年做什麼去了?在政治形勢已經發生翻天覆地變化後這種“馬後炮”即使再“嚴肅”,是不是也顯得滑稽了點兒?即使你當時確實沒看過,那麼當年你對包括上山下鄉在內的諸多事情是持什麼態度的?有過“嚴肅”的批評和抵制嗎?事實上余秋雨當年的行為幾年來已經陸續有人予以披露,大家也都心知肚明。退一步說,即使那個編劇當年確實寫的是一部“最不道德”的戲,或許同你余秋雨當年的諸多行為一樣,和眾多“跟風”的青年一樣,其中有盲從有苦衷有愚昧甚至也不乏真誠和激情。時至今日,重要的是大家都應回歸理性,都應在總結教訓時展現出自己應有的思想高度和人格高度,而不要做出一貫正確狀,總熱衷於“一有機會,就會規勸他吸取文革中投機的教訓”。總之文人就要有個文人的樣子,這個社會已經夠浮躁了,如果連文人都沒點正經事,那可真的真的悲催到家了。至於用“最不道德”這一判斷來評價一部戲劇,這體現和代表了什麼樣的專業水準和評價標準,在這裡就不多囉嗦了。
   


【 第1頁 第2頁 】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