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 
百年孫犁:文壇非常可怕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13-05-21 08:37:49  


孫犁上世紀80年代寓所持書照。
  中評社香港5月21日電/革命文學序列裡的孫犁習慣於把目光投向人情、人性。他熱愛魯迅。一生中,少時天真,晚年沉寂,遠離政治、文壇,是個寫作上的散兵。

  精神脈絡 為人生的現實主義

  作為一個革命文學序列中的作家,孫犁卻全無“戰鬥”氣息。汪曾祺說,孫犁抗戰時寫小說,不像別人就是摸崗哨,端炮樓;也不能說僅僅“反映抗日”,他寫的是“人”。同樣是對“革命”、“戰爭”的觀察,在別人看到大風大浪的時候,他更容易關注到捲入其中的人情、人性。對作家賈平凹來說,當代作家中,對他產生極大影響的,一個是沈從文,一個就是孫犁,他覺得孫犁不寫史詩,卻直逼心靈。史航則在一封寫給孫犁的虛擬信件裡,說孫犁寫1947年在廣場上圍坐著紡線的十幾個女孩子,就像賈寶玉談論著詩社裡的女孩子,充滿愛惜。曾有人因為孫犁寫作的視角,稱他為革命文學中的“多餘人”,更有評論家認為,和革命文學相比,孫犁的創作更傾向於五四式的現實主義,他更在意人生故事。特別是“文革”後,他創作的《耕堂劫後十種》收錄的十個集子,被認為是從革命作家轉型為恂恂儒者,由早期的使命文學轉型到人性文學。

  而追其精神成長的脈絡,基本可以確定,他與五四之間的關係是通過文學閱讀發生的。據他自己介紹,十二歲,他隨父親去安國縣城內上高級小學,在那裡,開始接觸“五四”後的文學作品,譬如文學研究會的東西,其中,就有魯迅、葉聖陶、許地山等人的小說。他一直視魯迅為文字英雄,並尊奉魯迅倡導的“為人生”的現實主義寫作傳統。在《耕堂讀書記》的一篇文章中,他表示,凡是小說,起步於人生,遂成典型;起步於天上,人物反如紙扎泥塑,生氣全無。

  他精心研讀了魯迅的作品,有的篇章甚至能背誦。抗戰初期,他在《冀中導報》上發表的第一篇文章,就是《魯迅論》,此後,他還根據自己的記憶,編寫過《少年魯迅文本》,上世紀50年代起,他按照《魯迅日記》中所記載的書目,按圖索驥,找來閱讀,立志要把魯迅提到的古籍,一本本都買到。在晚年十部散文集中,他更是多次提及魯迅。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