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富權:蘇貞昌為何要搶先就參選“總統”表態?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13-07-29 17:24:52  


  中評社香港7月29日電/“不認、否認,終須認”,“要參選“總統”之心,天下皆知”的蘇貞昌,儘管一直對是否出戰“二零一六”忍而不發,但在前有“擋將”蔡英文、後有“追兵”賴清德的雙重夾攻之下,終於忍耐不住,前日在接受電視台專訪表示,“我是準備好了”,“我也很想知道這個答案,但我沒辦法去偷看人生劇本的下一章怎麼寫,只能全力以赴”。不過,可能是發覺說漏了咀,連忙“補鍋”:“以現在來看,這個可能性並不高”,因為他現在是黨主席,“對民進黨不滿的,都會罵黨主席”。但他卻又擔心人們會錯意,以往他還是將會放棄“二零一六”的機會,因而又緊接著說,“有機會讓我做,我做主席也好,做縣長也好,做什麼也好,我就認真做好;沒有機會,我也很認命、很甘願,而且也很感激。”蘇貞昌最後說,“日子一天一天過,路一步一步走,飯一口一口吃,不要太急。” 看來,這最後一句,才是他的真心話。

  新華澳報27日刊登富權的文章說,從目前情況看,民進黨最有可能挑戰“二零一六”的,只有兩個人,就是蘇貞昌與蔡英文;但還有兩個“半人”可以擔當“備胎”的角色,那就是謝長廷與賴清德,倘若形勢生變,後兩人隨時可以後來居上,以保證民進黨不會在“二零一六”之戰中缺席。在上述四人中,謝長廷、蔡英文已先後代表民進黨出選過“總統”,鎩羽而歸;蘇貞昌也已代表民進黨選過“副總統”,伴隨著主帥敗下陣來。只有賴清德是一片空白,反而成了代表民進黨參選“總統”的最大資本之一。

  實際上,本來按照民進黨的傳統,除了是一九九八年施政滿意度高達八成的陳水扁,爭取連任台北市長卻是出於非政績的原因而告失敗,因而獲得泛綠選民普遍同情,而被全黨拱選“總統”之外,一般上都是曾經敗選者,就應該謙讓別人再戰,而不能“屢敗屢戰”,白佔和空耗政治資源。因此,蘇貞昌對蔡英文的咄咄進逼,向來並不當的一回事,即使是民進黨全代會通過了“初選全民調”的決議,但屆時只要拋出民進黨的“老傳統”,再加上充分利用自己是黨主席(倘獲得連任)的組織和政治優勢,在黨內初選中動員基層組織為其“灌水”,就可輕易擊退蔡英文。——二零一一年的“總統”黨內初選,蔡英文之所以能以些微差距優勢擊倒蘇貞昌,其中一個重要原因就是當時的黨主席是蔡英文,佔有掌握黨機器的有利條件。現在,兩人在黨中央的位置已經剛好倒轉了過來,蘇貞昌就反劣為優,佔據了戰略高地。因此,他一直是老神在在。

  當然,蘇貞昌也參選過“總統”,似是不能“龜笑鱉無尾”。但當時他是“副總統”候選人,作為謝長廷的搭檔參選,選戰的主導權並不在他的手中,敗選的責任相對輕些;何況,當時即使是當選了,按照台灣地區的憲制,“副總統”也只是沒有決策權的“備位“元首”。因此,他認為曾經敗選的“副總統”候選人,再次披掛上陣,代表民進黨挑戰“總統”寶座,是理所當然的,不受黨內“老傳統”的限制。

  但最近卻突然冒出了一個賴清德,卻讓蘇貞昌不得不另眼相看。儘管賴清德不像自己及蔡英文、謝長廷那樣,曾在中央黨政機關出任過“一把手”——民進黨主席和“行政院長”,但卻正因為如此,而在厭惡“老面孔”的政壇後社會氛圍下,反而讓人有“清新”的感覺。更重要的是,賴清德既有魄力又有行政執行力,他主理台南市的政績,明顯地優於蘇貞昌的屏東縣和台北縣,更勝於謝長廷的高雄市;未曾出任過縣市長的蔡英文更是無法與其相比。因此,在二零一六年時,以其“五星級市長”的行政能力,定能將馬英九八年來的行政無能比下去,更能激發起選民們“換黨換人試試看”的強烈心理。因此,賴清德香港之行所掀起的“讓賴清德選”民意潮流,讓蘇貞昌感受到了強大威脅。

  於是,已經不具年齡優勢,“過了這一村就沒有下一店”的蘇貞昌,也就顧不得政壇上“見光死”的忌諱,搶先發聲“我是準備好了”。而從他隨即又改口,“以現在來看,這個可能性並不高”的情況看,他一來是始終忍憋不住,故而一遇到專訪記者提問就衝口而出;二來是卻又深諳“見光死”的忌諱,趕忙“踏剎車”,以免打草驚蛇。但也終於暴露了他的心底秘密,也使政壇和社會上的猜測獲得了證實。

  或許,蘇貞昌的被迫搶先表態“我是準備好了”,可能還有一個誘因,就是在五月底的民進黨全代會上,通過了黨內初選“全民調”方案,讓曾經在上次黨內“總統”初選中吃過“全民調”的虧的蘇貞昌,深刻接受教訓,以搶先製造輿論來應對民間形象較佳的蔡英文。目前,蘇貞昌掌握了黨機器,而民進黨主席選舉是黨員的權利,不適用“全民調”,由黨員一人一票選出,因而擁有黨機器及在黨組織基層擁有較為堅實基礎的蘇貞昌,爭取連任黨主席是有勝算的。在繼續掌握黨機器,不能能領導全黨打好“七合一選舉”這一仗之後,再以已經提前進行的輿論戰來應對“總統”初選的“全民調”,就能享有先聲奪人之勢。因此,蘇貞昌不能再等,必須搶先表態,大做聲勢,爭取能“先講先贏”。

  蘇貞昌的搶先表態,可能還有另外一個誘因,就是在自己已經不具年齡優勢的不利條件下,不能謙讓,否則就像謝長廷那樣,“一謙讓成千古恨”。實際上,謝長廷與陳水扁從在“美麗島事件”的軍法大審中擔當辯護律師開始,同時參加黨外政治活動,一同當選台北市議員,一同當選“立委”。以兩人當時的問政表現看,年齡稍長的謝長廷優於陳水扁。即使是在一九九四年的台北市長黨內初選的首輪較量中,謝長廷仍然佔了上風。但在第二輪競選前,謝長廷卻主動讓賢,讓沒有對手的陳水扁輕易出線,並贏得了台北市長選舉。結果謝長廷這麼一讓,就讓陳水扁反超前,並把自己遠遠地甩在了後面,最後更是高踞“總統”之位,使得謝長廷只得“站在矮簷下不”。作為與謝長廷同是民進黨創黨十人小組成員的蘇貞昌,應對此有深刻的感觸(陳水扁當時因“蓬萊島案”在獄中服刑)。因此,蘇貞昌在與蔡英文之爭中,不能再次以年長者謙讓給較為年輕者。

  不過,不管是蘇貞昌還是蔡英文贏得出戰權,都不可能像二零零七年初選時,謝長廷與蘇貞昌雖然殺得“見血見骨”,但陳水扁仍是將兩人“拉郎配”地拉在一起,結果在競選過程中,兩人如“貼錯門神”般,各自為戰那樣,再由蘇貞昌與蔡英文二人配對參選。因此,無論是蔡英文或蘇貞昌,都有一個另覓“副手”的問題,因而賴清德就是一個選項。倘在事前說明,可以消除一個威脅;倘在事後邀請,就更為強化自己的優勢。而且就為公的領域來看,也是為民進黨培養接班人,打破目前“無人接棒”的迷思。民進黨贏了,賴清德就是“副總統”,可以在四年後或八年後直接出戰;輸了就按“蘇貞昌模式”,四年後代表民進黨“捲土重來”。總之,應是賴清德脫穎而出的機會了。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