萌發中國評論月刊的設想,是在1996年下半年。當時正值李登輝訪美,造成兩岸關係陷入自1987年蔣經國先生開放探親以來所形成的第一個高潮後的低谷之時。島內首次直選,雖完成了台灣民主化的形式,卻也開啟了民粹之門;從此,台灣政局走上動盪不安、對抗撕裂之路。隨著兩岸關係不斷惡化,兩岸兩會中斷會談、大陸進行導彈試射,兩岸沖突幾近一觸即發。而民進黨在李登輝的縱容下,不斷發展坐大,台獨主張在“民主化”的旗幟下由隱諱而公開,堂而皇之地大肆宣揚,在島內已成氣候。台灣山雨欲來瀕臨險境,兩岸關係面臨危機。
目睹台灣島內劇烈的政治風雲變幻,預見到在不久的將來兩岸關係發展可能面臨的更大危機,兩岸很多的學者都為此憂心忡忡。1996年10月中旬,在香港陽明山莊召開的首屆中國統一論壇學術研討會期間,我們萌發了創辦一個以探討兩岸關係為主的思想性雜誌的設想。帶著這樣的構想,我們到上海向海協會長汪道涵請益。對於我們的構想,汪老給予極大的支持和鼓勵,他頻繁地召集郭偉峰社長和我到上海商議創辦月刊之事,《中國評論》這個響亮的名稱,就是老先生親自命名的。從雜誌內容到辦刊目的,他都給了我們明確的指示,甚至連作者、雜誌內容上“評”與“論”的比例,老先生都作了具體而細緻的交待。他期望我們新創辦的雜誌能夠團結、包容兩岸四地的知識精英,為他們提供一個更大、更廣闊的思想平台,從思想輿論上謀篇佈局,建立新的論述,推動兩岸關係的發展。
1998年1月1日,中國評論月刊在香港呱呱落地了。在創刊號上,郭偉峰社長寫下這樣的發刊詞:“中國評論月刊的辦刊宗旨是為融匯東西文化,創造新的時代,建設二十一世紀新的中國廣泛集納、傳播海內外中國人的優秀思想。中國評論以“擺事實、講道理、明是非、求共識”為原則,言論文章不論黨派、不拘立場、不分地域,只要有利於中國的統一富強、有利於中華民族的團結合作、有利於世界的和平發展,只要是善意的建議,就是本刊傳播的重點。中國評論願成為全球關心中國發展的思想論壇。”按汪老的指示,明確提出辦刊的宗旨、原則和重點、目標。
十五年來,中國評論月刊發表了數千篇文章和200多個論壇,涉及中國發展和國際關係、兩岸關係、港澳問題等方方面面;但最重要的,還是在於台灣問題和兩岸關係的分析、評判和理論論述的建構上;特別是在2008年10月改版之後,更是專注於推動兩岸關係和平發展時期的理論創新,並團結、包容兩岸紅藍綠三方學者,及時針對實踐中的各種問題作出多元的分析與研判。這是中國評論月刊能夠步入兩岸關係最權威的雜誌之列、為兩岸各界讀者看好的主要原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