喬治(陝西榆林 編輯)
八九十年前中國出現了幾個新名詞:農民觀念丶農民意識丶小農思想。這些詞的含義基本上都指的是農民目光短淺丶保守落後丶自私自利丶自由散漫等與現代社會格格不入的思想意識和由之產生的行為方式。這些情況的出現與近現代中國跳躍式發展特定的歷史環境和國情分不開。
當今中國是由具有幾千年歷史的封建制度下的一家一戶為主要經濟形態的落後的農業社會過來的,與西方國家工業社會同步產生的各種新的思想觀念(本文所說的各種新思想觀念泛指非中國固有的來自西方的各種思潮也包括馬列主義)和行為方式雖經民國以來在我國不斷傳播踐行,但至今也只有百年歷史而已。馬克思主義的辯證唯物論認為:存在決定意識。在這新思想觀念傳播踐行的百年之中,中國社會最大最主要的群體一一農民,他們的生活環境和生產方式並沒有翻天覆地的改變。至今他們中絕大多數人仍然生活在祖先選擇定居的農村,他們仍然是一家一戶過日子,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絕大多數地區的生產方式還是同落後生產力相聯繫的牛驢加鋤頭,自耕自種。在這種劃地為牢的閉塞環境和落後的生產方式下,他們身上當然不能迸發出新的思想觀念,反而導致接受新思想觀念和改變行為方式也更慢,因此至今他們身上往往還或多或少地帶有只有各自為陣小農生產中的農民才會有的思維習慣和行為方式。當然,這絕不是他們自己的過錯,這是他們的生存環境所決定的,如果一個城市人一生置身此地,為適應生存環境,他也會慢慢變的和當地人一樣具有相同的農民意識和行為方式。
令人可喜的是,在這改革開放的三十年中,由於人地可以分離,農民不再固定在土地上,他們可以進城,也可以從亊非農業的職業。據不完全統計,目前我國農民工約有2.5億,他們或春出冬歸遠離家鄉到大城市打工,或就近在中小城鎮打工。但他們又並未徹底放棄農村,根仍然在各自的老家。生活環境的改變和職業的改變,再加上農村電視的普及帶來的信息傳播和子女求學帶回的新觀念新生活方式以及農村生活水平的逐步提高,交通的改善和與外界聯繫的增加,以及周邊地區工業化和城鎮化的步伐加快,廣大農民的思想觀念和行為方式也隨之發生巨大變化。尤其是近年來農村常住人口越來越少,因務工或子女上學遷住城鎮的農村居民反是越來越多,這是喜也是憂。喜的是農民與誠市居民的差距正在不斷縮小,憂的是大量農村居民進城,帶來許多社會問題,如子女上學丶社會福利丶住房等,這些自有政府和專家研究解決。本文只探討農民工的思想意識和行為方式,以及在轉型期間自已可以努力逐步加以改變的地方。
在重農抑商的我國封建社會,國人分四等,叫士丶農丶工丶商,農業和農民是最大的行業和社會群體,從排序看也是整體地位較高的群體。在近代西方國家,農民是職業,是指專門經營農場的人,而且是與先進生產力相聯繫的工業化的農業。在我國當代,過去的農民是一種職業,一生臉朝黃土背朝天種地打糧,近些年來由於戶籍制度的滯後,農民不僅是指職業,還代表著身份地位。一個城市居民到農村造林或搞養殖,他還是城裡人。相反,許多生在城裡長在城裡的農民工二代儘管從來沒有幹過農活,但他卻也是農民。聽起來可笑,但這卻是現實。這是嚴格控制人口流動的政策和制度造成的。除此之外,還有許多社會原因也讓農民工自己認為自己就是農民,非農民的人更認為他就是農民。其中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與城市人囗格格不入的思想意識和由此表現出的行為方式。
近現代以來,中國代代相傳數千年的手工生產方式逐漸被西方傳來的技術和機器所代替,尤其是工業方面最為突出。原來不會做的東西會做了,原來會做的東西如土布丶手工磚、人工挖煤也改為機器生產了。物品的極大豐富也大大改變了人們的生活方式,如修鐵路坐火車、修寬闊的馬路、修高樓大廈、坐汔車、看電影、用電燈電話、用水衝廁所等。隨之相伴的是各種哲學政治理念和思潮也傳入我國並引發辛亥革命和共產黨革命兩次重大社會變革。但不管是物質文明方面的還是精神文明方面的傳入和改良,無一不是先落腳沿海地區和大中城市,而後逐漸滲透內陸和鄉村。也無一不是先由上層人士和知識階層接受,再擴大到城市人口,最後才能傳遞到農民。這就造成沿海地區和內陸尤其是西北地區之間,城市和廣大農村之間,無論是物質生活還是精神生活,都有了巨大的差距。一頭先進發達,另一頭落後貧困。雖然建國已六十餘年,但由於廣大農村過去底子太薄,加之自然條件限制,絕大多數地區生產方式仍然以手工勞動加簡單工具為主,靠天吃飯,農業生產力低下。生產方式的落後必然導致生活的貧困,而貧困的生活又會導致落後的生活方式,自然也無法消滅由來已久的落後的思想意識和行為方式。
因此農村和農民就成了愚味落後的代名詞。在建國後,尤其近幾十年,這種狀況雖然有了很大改觀,但我們今天仍然不得不承認農村普遍落後於城市!因為本來就優於農村的城市發展速度更快。
長期以來我國有八丶九億人就生活在這種閉塞落後的環境中,因此自古以來的根深蒂固的與落後生產力相適應相聯繫的農民意識和農民行為並沒有被新時代的洗禮衝刷幹凈。比如自私自利,因循守舊,目光短淺,家族宗派意識強烈,行為自由懶散沒有組織紀律觀念,缺少協作意識沒有整體觀念,不講文明禮儀缺失規範行為,法制意識淡薄,再加上文化程度普遍較低,絕大多數人沒有專業技能,這不僅不利於他們自身的健康發展,也導致城市人瞧不起,還使的用人單位頭痛。而我們的農民工正是這個群體中的一部分。我這樣說恐怕有人會起來反對,甚至會說他們的政治思想覺悟很高,我說這沒錯,農民中肯定有優秀人才,有超越地域局限脫穎而出的優秀者,但為數不多,並不能代表整體,因此持這種看法難免以偏概全。
正因為農民身上有許多先天落後的思想意識,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從來沒有認定能由農民領導推翻資夲主義制度的革命和建立社會主義制度,而是堅定地認為只有同大工業相聯繫的代表先進生產力的工人階級才具備領導革命的資格。
在過去工業相對落後的中國,共產黨推行的革命也仍然是由為數不多的工人階級為領導,人數眾多的廣大貧雇農為同盟軍的革命陣營結構。由於中外國情不一,革命陣營中貧雇農占比很大,而且中國採用的是農村包圍城市的鬥爭方式,與十月革命先奪取大中城市之後進軍農村的鬥爭形式恰好相反。同時與馬列主義的預言也相反。但這不意味著廣大農民的認知已經脫胎換骨,所以建國前後,毛澤東就多次講:嚴重的問題是教育農民。
這麼說當然不是說農民一無是處。恰恰相反,農民身上也有很多優點。他們勤儉節約,吃苦耐勞,孝順長輩,質樸善良。因為窮困,他們身上也有積極的樸素的革命思想,這正是共產黨看中的並加以引導利用的。但人無完人,是人就會有優點也有缺點,正如前所述,他們的缺點不是他們自己的過錯,恰恰是他們的生存空間造成的,以致於造成他們的思想意識和行為方式不但不能代表先進生產力,反而和先進生產力拉下很大距離。導致身上出現二元現象,既想革命改變現狀又需要其他人幫助革自己思想上的命。這就是長期以來一直困擾農民的一個大問題。這是客觀存在,誰也不應該迴避和掩蓋。
我提出這個問題不但不是蔑視農民朋犮,恰恰相反,是為了引起全社會包括全體農民在內大家都能重視和加以解決這個不容忽視的問題。因為這些嚴重妨礙了中國半數以上的人跨進現代文明社會的步伐。在現實生活中,人們經常會碰到令人啼笑皆非的發生在進城農民身上的種種不合時宜的行為。上廁所不拉水衝,街上隨地吐痰,亂扔東西,坐公交不懂的尊老愛幼給老年人孕婦讓坐甚至跟他們倒過來搶坐位,有時坐車坐反了,問路後不懂說聲“謝謝”,說話甕聲甕氣舉止粗魯……。在農村一家一戶自由自在慣了,幹活想幹就幹想歇就歇,沒有時間觀念,更缺失現代社會工業大生產所必須具有的既有分工又有協作的整體觀或集體觀,到公司或工廠上班,覺的各種規章制度太約束,很不適應。又因沒有專業技能,只能幹又累又臟的體力活,只能拿低工資,導致心理不平衡易產生抵觸情緒,甚至產生自卑感或叛逆心理。諸如此類,不一而足。儘管表現在每個人身上的遭遇各有不同,但歸納起來不外乎一個原因,就是落後的農業社會同先進的工業社會之間的巨大差距,就是農業文明和工業文明的巨大差距。這使突然由落後鄉村出來置身五光十色的高度發達的現代都市的不適症,水土不服。這些不適應初看起來似乎是剛到生地方難免的,而且是短暫的。其實問題沒有那麼簡單,如果是一個知識分子初到生地方會不會有那麼多的不適症?為什麼有那麼多的農民工在城市十年甚至二十年還不能和城市居民融為一體?透過現象看本質。就在於農民工的許多思想觀念丶心理素質仍然和城市居民沒有對接起來甚至還有相當距離。這主要表現在文化程度或文化修養,專業知識或技能水平。舉止文明得體等能夠反映出一個人的修養素質,也就是說二者之間有無共同語言此點最為重要,而這正是全體農民亟待提高而又最難提高的“軟肋”。
老話說:進城隨城,入鄉隨鄉。面對這些問題,首先農民朋友要自己動手在力所能及的範圍內逐步解決,要從一點一滳做起。比如在狠抓培養子女的同時克服困難加強自學,也可以上補習班丶培訓班,不斷提高自己的文化程度專業技能。多觀察琢磨城市居民的言行舉止,比較自己有什麼不文明的行為,如舉止粗魯、亂扔東西、隨地吐痰。還要不斷培養樹立愛護公物、講究公共衛生,維護公共秩序的意識。增強法制觀念,遵紀守法。不斷培養樹立紀律觀念集體觀念,自覺遵守所在單位的各項規章制度,認真完成交給自己的工作任務。碰到不合理的亊情,既要據理力爭,又要講究方式方法,按照程序解決。切記不可魯莽行亊,更不可一哄而上……,千萬不可有我就是農民又怎麼啦自暴自棄的糊塗認識。亊實上在現實生活中也確實有不少人轉型很成功。尤其是受過一定教育的農民子女們更明顯,從言行舉止上看與城市居民無二。此外社會環境也要建立相應機制,不但不能瞧不起他們,冷眼旁觀。反應當熱情周到克服各種障礙幫助他們,比如建立義務培訓機構,消除戶籍限制,提供子女上學以及住房的便利條件等。“十年樹木、百年樹人。”我們必須認識到要提高全體農民的整體素質的長期性和艱巨性,但只有堅持下去,才能談得上全民族素質的提高,中華的崛起。一個國家或民族的強大,絕不僅只是物質上財富上的增加,還必須要有同步提高的精神文明建設,二者缺一不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