具體而言,南海議題(釣島事件),即可作為兩岸協商並謀求深化政治信任與共識的槓桿。面對南海問題,一方面,兩岸於主權層次上,可在互不否認對方和承認治權的前程下,保留關於主權代表的爭議;另一方面,則可以“九二共識”為基礎,在維護南海主權上形成合作的立場,攜手一起參與南海行為準則談判。在與其他國家存在爭端的海域,則擱置爭議,尋求共同開發;甚至兩岸可以考慮將南海問題列入兩岸協商議題,並成立“兩岸南海事務協調小組”納入兩岸兩會或更高層次的節制。-通過這些機制的落實和設立,讓兩岸關係和南海問題形成相互促進的螺旋上升關係,不斷累積兩岸的互信,從而讓兩岸關係的和平穩定發展獲得鞏固和深化。
三、以“非戰爭性軍事行動”(Military Operation Other. Than War ; MOOTW)的“人道主義救援、協助難民返鄉、協助維護治安、貿易禁運”等議題出發。
從過去聯合國所推動的維持和平的案例中,可以看出“建造和平”主要呈現在“停戰、自治和人道主義救援”等三項,這裡面尤以“停戰”被視為是“建造和平”最重要的前提。因此,軍事互信機制的建構,乃以“停戰”或“非戰爭性軍事行動”(Military Operation Other. Than War)⑬的人道立場為起點,相信更容易。在此議題上建立共識。
四、由NGO參與規劃兩岸軍事互信機制
綜上所述,建立兩岸軍事安全互信機制,是穩定台海局勢、改善兩岸關係、推進兩岸和平發展制度化建設的重要一環。而建立兩岸軍事安全互信機制,不僅是一個軍事問題,同時也是一個綜合性的政治工程;故而,建立軍事安全互信與政治互信,使能相輔相成,將是解決兩岸政治分歧的重要途徑。
因此,綜合考慮兩岸關係發展現實狀況,仍然要在政治互信的基礎上求同存異、良性互動、相向而行,吾人主張在解決政治分歧問題時要更發揮耐心,先易後難、循序漸進,在目前兩岸雙方正式的政治會談時機還未成熟的情況下,兩岸當局應鼓勵民間開始對話,例如:舉辦民間性質的兩岸和平論壇,民間軍演相互參訪、兩岸智庫、學者和有代表性的人士探索解決兩岸政治關係、軍事安全、涉外事務等方面問題的途徑和辦法。而民間具有專業、公信力的學者、專家、智庫或NGO(NPO)在此議題上的辯論、共同研究,將較政府部門靈活、寬闊,一旦形成較大共識,也可藉由兩岸民間人士的機制作為未來政治互信、軍事互信具體規擘的平台,但此平台需獲兩岸政府適度的授權與信任,非取代兩岸政府的功能,與時俱進時機成熟後,型塑成為正式的互信機制,民間力量則可進而為監督、仲裁的功能性角色
五、兩岸應以同理心、尊重、包容、欣賞、分享,共創雙贏
最後,吾人以為,台海和平發展已成為兩岸人民最大之共識與互利共榮的公約數。為了長遠的和平穩定,以及兩岸人民的共同利益,建立“軍事互信機制”,已然成為其中最重要的“槓桿”;然而,此一課題尚須兩岸共謀共識,而非單方面主導或一廂情願,具體而言,在大小、強弱立判的態勢下,若要台灣人民對大陸建立更具體的信任與信心,尤需中國大陸當局以泱泱氣度及高度智慧,主動採取具體行動化解台灣戰爭與敵對的疑慮,才能深化兩岸和平發展的具體內涵。
其次,經濟貿易的讓利,固然為台灣所需,但若只及於此,即便再多的讓利,也可能因不放棄對台武力威脅的論調,而前功盡棄。再者,若兩岸領導人,對兩岸關係的前景,未能有開明前瞻的視野、務實穩健的治理,將難以得到人民的信任,若然,則“和平”不僅將淪為口號、任何“互信”的措施也將只是見樹不見林的形式主義。
另一方面,台灣的民主固有諸多弊病尚值檢討,但“民主”乃台灣“必要之惡”,因而筆者以為,大陸可以更宏觀、開闊的心胸,看待、乃至接受台灣的民主運作。坦言之,“中華民國”的體制已然成為不分政黨、藍綠共同的價值與運作平台,也是所有台灣人民最大的共識;故而,即便台灣再次政黨輪替,對台灣人民而言,絕非國體、國號的改變,而是執政者的更迭而已,而這必然也會成為“民主台灣”的常態。大陸實應以平常心相待,如此才能“寄希望於台灣人民”,而非只將兩岸關係的成敗與否委之於特定政黨或政客。總言之,要建立兩岸軍事互信,必須在台海和平穩定的前提與大環境下,以台灣人民為主體,依照民主運作的規範循序漸進;如此,互信必能更為深耕厚植,軍事互信乃至和平協議,也才能水到渠成。
註 釋
①張京育,〈從和平到和好:談兩岸認同與互信〉,《中國評論》,北京:中國評論通訊社。2013/07/01。頁22-28。
②〈中央日報〉http://www.cdnews.com.tw/cdnews_site/docDetail.jsp?coluid=110&docid=100857297。瀏覽日期:2013/08/26。
③蘇進強,〈兩岸軍力與台海安全〉,《全球化下的台海安全》,台北:揚智出版社。2003/09。頁90-102。
④林正義,〈美國與台海兩岸信心建立措施〉,《問題與研究》,台北:問題與研究出版社。2005/07/11。頁22。
⑤詳細請參考“國立政治大學國防事務研究中心:軍事互信機制資料庫”,網址:http://www.rcnda.nccu.edu.tw/intercontext.htm。瀏覽日期:2013/08/22。
⑥郭震遠,〈建立具有兩岸關係特色的軍安全互信機制探討〉,詳細可參考《中國數位時代》網站資料,網址:http://chinadigitaltimes.net/chinese/2013/08。瀏覽日期:2013/08/24。
⑦近年來,大陸經濟強勁成長,兩岸關係持續加溫,逢此趨勢浪潮,《旺報》於每年社慶舉辦“兩岸和平創富論壇”,邀請兩岸重量級產、官、學界代表齊聚一堂,討論影響兩岸未來最重大的議題。
⑧〈世紀新聞社〉,參考網址:http://www.centurynews.com.tw/hot_cg1.html。瀏覽日期:2013/07/25。
⑨“熱線”可說是近代“信心建立措施”的濫觴。在冷戰期間,“信心建立措施”成效良好,成功地讓相互對峙的北大西洋公約組織與華沙公約組織沒有機會發生戰爭。
⑩王崑義,〈海上反恐——兩岸信心建立措施初步合作之分析〉,《第四屆“恐怖主義與國家安全”學術研討會》,台北,2008,頁125-144。
⑪新華網,〈兩岸學者廈大研討聚焦“兩岸軍事互信”議題〉,2010/07/15,參考網址:http://big5.xinhuanet.com/gate/big5/news.xinhuanet.com/tw/2010-07/15/c_12336873.htm。瀏覽日期:2013/08/01
⑫李英明,〈南海議題兩岸協商合作〉,台北:國家政策研究基金會。
⑬參考:GlobalSecurity.Org,http://www.globalsecurity.org/military/library/policy/army/fm/100-7/f1007_13.htm。
(全文刊載於《中國評論》月刊2013年10月號,總第190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