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0月9日,國務院總理李克強在文萊首都斯裡巴加灣市出席第16次中國-東盟(10+1)領導人會議。這是會議開幕前,領導人集體合影。 |
中評社香港10月15日電/新加坡《聯合早報》10月15日載文《中國的東盟外交展示新思維》,摘要如下:
中國新政府上台之後,其外交布局曾一度被擔心“忽視東盟(亞細安)”。中國最高領導人習近平前三次國外行都沒有東盟國家,李克強總理首度出訪也選擇了南亞國家和德國。鑒於東盟國家坐落於中國外交視為是“關鍵地帶”的周邊,再加上南海(南中國海)領土爭議的持續發酵,北京實在沒有任何理由“冷落”東盟。現在看來,這種擔心是多餘的。
從2013年10月2日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訪問印度尼西亞、馬來西亞和參加峇厘島亞太經濟合作組織(APEC)第21屆非正式首腦峰會,到中國國家總理李克強訪問文萊、參加東盟10+1、東盟10+3和東亞首腦峰會(EAS),北京在最近兩周的時間讓自己的兩位最高領導人連續在東盟國家訪問。中國外交如此高強度地“鎖定”東盟,自90年代初中國與東盟國家關係全面恢復以來,還是從來沒有過的。
北京有足夠的理由高密度、高強度地聚焦和改善與東盟的關係。雖然10個成員國組成的東盟成員沒有一個可以稱得上是“大國”,但中國和東盟關係的質量和數量對一個崛起的中國來說其戰略意義越來越重要。中國和東盟關係的性質,在相當大程度上將決定中國是否能夠在亞太地區扮演一個“領導者”的角色。
從經貿關係來看,2002年中國和東盟的雙邊貿易額只有782億美元,十年後的2012年,中國和東盟貿易額已經達到4001億美元。10年間增長了5.1倍;東盟成為了僅次於歐盟、美國的中國第三大貿易夥伴。東盟也是中國主要的海外投資市場,2003年時中國對東盟的投資額只有332億美元,2012年已經超過了1000億美元。中國近三分之一的海外投資集中在東盟國家。2002年中國—東盟的人員外來約為387萬人次,2012年達到了1500萬人次。10年間增加了近4倍。今年前八個月,雙邊貿易額已達2843億美元,同比增長12.5%。
從推進在亞太地區經貿一體化進程來看,中國和東盟關係的進展具有代表性意義。2010年1月1日中國與東盟自貿區全面啟動以來,不僅雙邊貿易額增長迅速,雙方服務貿易、貿易本幣結算以及貨幣互換協定都取得重要進展。目前,美國正在竭力推動跨太平洋夥伴關係協定(TPP),而中國更鐘意的是自由貿易協定(FTA)升級版基礎上擴大成員國體系的“東亞全面經濟夥伴協定”(RCEP)。北京已經提出了2015年完成RCEP談判的目標。TPP和RCEP代表了美、中兩國各自主導的、平行的區域一體化發展進程。沒有東盟國家積極的響應和支持,RCEP的藍圖不可能實現。 |